“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吗?”
“我信赖你,你直接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咨询中常常会遇到,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身份,尽可能地去理解和回应她的感受,而不是被感受的激流卷走。如果是那样,我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功能来帮助她。
双方一旦陷入了在现实层面寻求“怎么办”,来访者的自我探索就被按下了暂停键,来访者将从潜意识的水底浮上水面,寻求直接的工具,而放弃探索自己内部的反应,和可能存在的资源,这时候传说中的“阻抗”就出现了。
人们为什么执着于问“怎么办”?可能是困境下使人退行,也可能是依赖型人格。来访者通过不断的询问“怎么办?”榨取你的思想和决定。
在感受到这些之后,更重要的是进入来访者的世界去理解她。为何她会被塑造出这样的人格特质,她早年的重要客体是如何响应她的,使她做决定的能力被抑制,把自我的力量完全投射到了外部?
我们会以为,只要有了一个决定,做了一个选择,就不痛苦了,至少能从当下被压迫的感受里逃出去,因此,我们会问出“怎么办?”但事实不是这样。多数情况下,那个完美、没有痛苦的选择,它只是个幻想。
因此,咨询师不能在此处回答怎么办,如果回答了,相当于咨询师入侵到了来访者的现实世界,而这个世界,实际上咨询师是无能为力的,咨询师自大的的越界将会招致虚无感的回击,最终,咨询师可能会在巨大的受挫和来访者的失望中,挫败而归。
咨询工作的重点永远应该是:我关注的是你“怎么了”,而不是告诉你“怎么办”。这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对来访者内心自我力量的尊重和信任。
我们要让来访者清楚,做出一个选择,同时承受一份代价。这代价也许是伤疤,但也是盔甲,如何决定它的价值,取决于在每一个瞬间。
来访者通过和服务师一起工作,更多了解自己“怎么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从内在发展来看,获益远大于寻求现实上的某个解决办法。换句话说,当我们启动更深的角度思考,拓宽视野的局限,“怎么办”就不再成为我们的问题。
这就是咨询的目的和意义!
20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