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前面的话:
奉劝某些国家,想做雄狮,就要像雄狮那样思考。雄狮虽然凶猛,但它们明白虽然大象不吃肉,但不要去挑衅一头大象。要知道中国人从来没有怕过战争威胁!!
南海仲裁的闹剧终于演完了,虽然南海看似剑拔弩张,布满战争疑云。不过是让世界多了一种厕纸不如的文书,给世界留下一个新的笑柄。凡是都有思考的意义。大道至简,我们也要避免在日常中,无意中扮演仲裁庭的角色,无心让事态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在关系处理中,除非当事双方都认可局外人的介入,否则局外人的所做的事情往往是增加纠纷的干涉。当然认可有两种,一种是法律法规赋予的,另一种是双方共同信服的。我们在一开始就明确了不参加的立场,而涉及主权问题和历史性权利问题,《公约》都没有赋予仲裁庭这样的权利。
南海仲裁闹剧,最不要脸的世界警察扮演者美国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其目的正是希望增加大家争执中的又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权威依据。唯恐天下不乱。先数这其中闹剧的可笑之处吧。
1、《公约》在第298条对强制管辖的排除性条款中明确把“历史性所有权”排除在外。仲裁庭超越了《公约》赋予其的裁判授权。正是因为历史性权利本就不属于《公约》调整的范畴,仲裁庭只能笼统认定菲相关诉求构成涉及《公约》解释或适用的争端,但无法说明有关争端到底涉及《公约》哪一条哪一款。
简直就是是牵强附会,信口开河!!!
2、领土主权是不属于《公约》的调整事项的。仲裁庭完全明白自己无权审理涉及领土主权问题的争议,但为了非法干预其中,仲裁庭刻意回避主权问题。事实却很清楚,菲律宾在启动仲裁程序当天,菲外交部明确宣称本案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领土和海域”,强调“我们的行动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领土和海域”。把不归自己管的事情,转化成看似合理的管辖问题。
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
3、用“程序的正义”掩盖实质的私利。仲裁庭在整个审理和论证过程中矛盾重重。先是预设结论,然后通过所谓“自由心证”来“圆谎”,可笑之至。在援引相关案例时,仅采用对其有利、极具争议的个别案例或少数意见。在采信证据上,无视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证明力问题,偏听偏信,全盘倒向菲律宾。
简直就是蛇鼠一窝,寡廉鲜耻!!!
了解完这张厕纸不如的文书,把它扔到美国人的马桶好了。
我们找点借鉴的意义。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意间扮演仲裁庭的情况吧。
我们带孩子在公共场合玩耍,难免小朋友们间为了一个玩具或者一个规则而产生争执,这时候往往会有家长快速的冲出来充当“权威”进行裁决。
不论是偏袒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是谦让对方的孩子,引导孩子和善懂得谦让。其实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不要轻易去“仲裁”。这会人为的加入“是”与“非”的纷争,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转为关注“你看对方不执行大人的裁决”。
在孩子刚刚开始体验人际关系的时候,对某个事情的不一致看法,其实仅仅是孩子们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正是“权威人物”的裁决,让这种情况被孩子理解到所谓的对错纷争。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的孩子在淘气堡玩,别人抢了他正在玩的玩具,推搡他。他都没感觉,怎么办啊?这样长大了还不被人欺负死,这位妈妈说让他抢回来,他说还有别的,去玩别的。
我对这位妈妈说:是谁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呢?如果孩子觉得可以接受其他的玩具,我们就没有必要裁决。这是孩子的方式,如果孩子是玩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我相信他不会让其他孩子轻易拿走。
妈妈说是的,他自己的玩具不行。我接着强调说,在孩子眼里那个玩具是他让给其他小朋友玩的,而不是抢。也许我们多次要求和引导之后,孩子没有改变自己让玩具的行为,却已经把这个行为看成了对自己的伤害。这种纷争和对抗是孩子们的问题,还是我们父母的问题呢?
所以,我们看到出现的状况,先不要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判断,让孩子们相互磨合一下,也许他们自己能够在体验中,找到商量的处理方法。我们的参与会让一方感觉得到了“裁决”支持,如果另一个孩子不同意裁决,“裁决”才是爆发战争的借口。
我们要做的,是避免战争,如果孩子们没有办法解决,有人情绪要失控,或者有了身体冲突的可能,才需要我们出马。还有,就是可以在出发之前,告诉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让他们去体会和实践。
大道至简,不要轻易的干预别人的事情,包括我们的孩子。
这里有一个投身亲子教育老爸的育儿故事,讲述身边的心理学,讲述平凡人自己的思辨。
如果喜欢,请您支持转发,请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