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醒来,惊出一身冷汗!妈妈带着小朋友去了绿色营,诺大的家中,只有一人。
已不记得梦中发生的故事,但惊悚的余味还一息尚存——不为安全——一种寂寥、无处可诉的感觉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百年孤独》的故事刚刚看完,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孤寂人生,好似在向我昭示——孤独,无可回避。
想着不远的将来,长者已去,女儿也已出嫁,或早或晚我们也要面对的……,一种难以形容的酸涩萦绕鼻头。
脑海中奶奶和外婆的身影闪过,百岁人生,两位老人都曾独自撑起一个大家庭,对我们关怀备至,直至去年辞世。半个世纪的人生,独自面对,辛酸苦辣,小一辈的我们很难完整理解。
又想到了独居在家的老妈,古稀之年的老人,丢不下家中日常,又放不下对小辈的担忧。其中的纠结与苦楚,我们不能强求,也很难说得上理解。
及至想到《我们仨》的杨绛先生,翻看往日笔记……,一瞬间有些理解,但又有些不忍心。
杨绛先生是钱钟书老先生的夫人,早在97年和98年,女儿和丈夫都早她离世,此后16年,杨绛先生一人生活。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至今,想起《我们仨》中杨绛先生这段独白,心酸的味道还会扑面袭来!而立之年,独自面对人生的经验,我们或许有过,但持续独自面对的体验还不多见,但人生循环,这却是最无可回避的。
大概是小学的时候,《蜀山奇侠传》正在热播。夏日晚上,看完电视,随着大人在平整的麦“场”地上纳凉。
繁星满天,有一颗特别明亮,呈暗红色——现在知道,那是火星——本该是美丽的夜空,在我看来,却更像“血魔”带领下属在择人而噬。没来由觉得好生恐怖,这应该是记忆中第一次对生死产生大恐惧。
再大一些,总喜欢躲在大人背后的毛病还是未曾稍改。一旦独处,无可依赖,内心深处就会像最重要的东西被人抢走了,惶恐不安。巨大的心灵孔洞就在那里,不敢想,更不知如何面对。
再往后,第一次独立出行,第一次单独面对陌生人,第一次面试工作,第一次商务沟通,第一次……,无数的第一次,收获成长的同时,也只是觉得心中的这个孔洞在慢慢缩小而已。但就像杂草,它根深蒂固,从未根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让你的内心再次荒芜。
这些年好上许多,起伏过后,人总会稍显深沉。但看着同路人越来越好,总还会有一丝不甘。蠢蠢欲动中,有羡慕,有欲望,有不舍,有冲动……,但少了点淡定从容。这一点,独处时,躁动最是明显!
曾有人问杨绛先生,“你是否感到孤独?”,杨绛先生这样回答——“不孤独,因为我有很多书,有书就不孤独。”
这些年能稍稍体会先生心中所想,但及待夜半独处,才发觉,原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相由心生,越是长寿之人,细观面相,总会更为平和、宁静,倍感亲近。或许,正是内心深处的那份从容,让人心生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百岁之际,杨绛先生的感言,仿佛帮我点亮了一盏明灯。
早晨再次醒来,女儿在身旁睡得正香,小鼻子微微打着鼾气,偶尔发出被打搅的呓语,甚是可爱,一种希望在心头轻轻回荡。
不念过去,前路的自己或有种种担忧,放下负担才能重新负重前行;不畏将来,与自己好好相处,勇于面对,才能淡定从容。能够独处,敢于独处,或许就是初窥门径的开始。
走在路上,一点点敲击着屏幕,今天的心性有些不同,不想在道理上进行一二三的陈述,只想着这种感觉,就已经很好。
如何做?如何走?我也没有答案,每个人有不同的路,一起慢慢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