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参加致良知线上学习过去的一年,还真是坎坎坷坷,有刚刚入学时候的激情,更有学以致用的期待,也有不理解的循规蹈矩,彷徨过,失望过,也曾有退却的想法,特别是在转班过程中瓶颈期,再就是私欲萌生,不合己意时,内心有一种逃离的感觉。群里常说一句话,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的确是如果没有良师益友在身边的砥砺支持,真的难以坚持到现在,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学习阳明心学以来,我最深的体会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境界与格局的过程。
我们知道阳明心学讲的是“心”,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也清楚的明白,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在自己的心上。我是一切的根源,有问题看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善于自省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快方式。
前几天,去寻道河南洛阳栾川的老君山,爬到最高峰,看到峰顶的亭子上,有汪国真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哪个瞬间,想到的是自信,相信自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也没有达不到的高度。
在我们的学习群里,常看到这样的话:人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不断的提升,就像我们在爬山的过程中,离地面越来越远的时候,山脚下的原本很多看着不舒服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很多的“大”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已经看不到了,而我们眼前不断呈现的是美丽的山川和河流景色。这是因为我们换了一个角度,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我一直在想,学习阳明心学,包括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吗。所谓认知,就是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吗?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如何看待和对待所有的事情,首先是要认识事情的性质是怎样的,起码要有个善与恶,对与错的判断。学习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不仅仅取决于事情本身,更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所谓境随心转,我们经常会听到有朋友说这一天天也没有干什么,怎么就特别累呢?其实我们容易疲倦,甚至焦虑茫然,都是因为我们要得到的太多,让我们的内心几乎填满,忘了扫心地,垃圾每天都要清理,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每天会为自己的心灵做一个清理呢?为自己的心灵腾出新的空间,心是一个容器,就像一个房间,如果不能够将负面的情绪清理出去,就没有空间去盛下更多美好的正能量,通过圣贤智慧的加持我们的觉知力不断的提升,内心深处的力量就是良知的智慧,当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心上不断的用功,努力去除自己的私欲,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和喜悦在不断的放大,这种圣贤智慧伟大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身体和心灵的得到了修复和转变,这种喜悦是语言无法描述的,
阳明心学就是让我们修炼一颗强大的心,让我们能够处事不惊,恬淡自如,不管是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还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都能够看清这个世界,而强大的内心则是从要立志开始,当我们的志向越来越笃定,我们的人生前行的脚步也会越来越坚毅。
学习阳明心学的口号是:无我、利他、致良知,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唤醒自己生命当中所隐藏的那一缕先天意识。
这种先天意识在佛家被称为佛性,在道家被称作为元神,而在儒家则被称作为天命。阳明先生则是糅和了儒释道三家的所有精髓和共性,最终才抵达了内心意识的最深处,证得了无上的光明大道。
道家说,要无为。佛家说,要放下。人之苦在于得不到,舍不得,很多时候人生的烦恼就在于不愿舍下多余的东西。我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漫画,就是一个人背着行囊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往身上添加新的东西,当身上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的时候,人是难以前行的,最后只能被压垮。其实有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在我们去做的时候,却有种种的障碍在眼前,让我们瞻前顾后不能前行。人生几十年,我们回首往事,有太多的舍不得和放不下,但是在时间长河里一切都变成了虚无和缥缈,消失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很多人和事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唯有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走进了心学的良知智慧殿堂,每天和圣贤智慧连接,被圣贤智慧滋养,提高我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学会恭敬和谦卑,接纳和感恩,时刻观照我们的起心动念,不抱怨,不指责,让我们良知清澈,在圣贤智慧的引领下,去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提升自身的能量。安住于当下,让我们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清晰笃定,让我们身体力行的去体悟,去践行,勤学,改过,自省,利他,豪情满满地走在致良知的大道上。
以上就是有感而发,算作是我的第二封家书,与学友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