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能力。于是,有人爱无力。自顾不暇,实际上是无暇自顾。
就像嘴硬的人,因为在乎不起,所以嘴上总在说:“不在乎。”
实际上却是,心在流血。
可悲吗?可怜吗?可叹吗?
值得一提的是,这和我的漫不经心是不同的。
我的漫不经心源于“心外无物”。我可以,我做得到,我一视同仁,继而慈悲,仁慈,仁心。继而无邪、纯粹、干脆利落的,不拖泥带水。
我可以,继而我做到。如此而已。
就像所有人不会觉得“理所当然”本身是值得深思的。
不过,我确实不一样,我去思考这个“理所当然”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只是存在,不见得是我的问题。就像问题存在,不见得你解决了问题本身,只能说明你可以这样去“放过”它或着“解决”它,并不见得是人人都能这样去做,且做完后就真的没问题了。本质是有区别的。
就像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态度,不见得事情本身就应该如此,而是说你的态度早已先于你的立场,继而你的利益在立场之外,故而无须在意,你自然而然也就不在意了。所以,总是如此理所当然。
但是,如果这时候别人对你的理所当然指出问题所在呢?别担心,你依旧可以自圆其说。
关键你会觉得这越加证明了自己是对的。且下次你依旧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说到“改变”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
就像前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明明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说白了是:你以为你听懂了。你知道了。你有在听。甚至,你信以为然,欣然接受。并且,表示理解,悟了。
实际上背后却是这样的:“哦,原来如此。是这样啊。”
然后呢?
你理解了什么,你的“恍然大悟”真的悟到了什么,还是说你真的明白?
换句话说,你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个“道理”,并且能把它“说明白”,能做到吗?我是说,用自己的话说,然后说给别人听,并且让别人信服,或让别人知道、了解、理解、认识到这个“道理”?
能做到吗?
别怀疑,绝大多数人做到,其实,也想不到更多。
因为在他的心中,这个“道理”就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言外之意是,仅此而已。
那么,这和我说的爱有什么关系呢?
或者说,爱怎么会和孤独扯在一起呢?
是的,那么多人企图用爱去缓解、去治愈孤独,把它当成“药”一样去使用它。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你是医我的药。”
张爱玲一生是孤独的,因为爱本身是孤独的,也因为她以为的“爱”继而一直一直孤独,直至孤独终老。
可惜,她没有意识到爱本身即是孤独。她只是这样去做了,理所当然,一厢情愿,且义无反顾。
所以,很多人读她的文章,然后觉得她深刻。其实,表面上她在诠释爱是什么,然而,答案却是问号。全是问号。
她只是在诠释孤独而已。因为这是她有的,因为这是她的孤独。
至于爱?不,一个从来没享受过爱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呢?何况,“你怎么爱自己,就是告诉别人怎么爱你”。
那她能感受到那份真实吗?能得到真实的爱吗?不可能。
与之对比的,你可以看一下三毛,看一看王小波,那种爱是见骨的,刻骨铭心,那种爱,那份真诚,那种真实,字字句句,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生动且灵活,自然又令人动容。
包括,你还可以看木心,他对艺术,对文学,对思想之热爱,如此广博,又如此克制,且如此“隐秘”,但不难发现他的真诚、真挚和真心。
真正爱过的人,享受过爱的人,他才健全,才令人感动,令人动容,令人深深为之震撼,这也是伟大之所以伟大、经典之所以经典之所在啊!
说到这,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艺术家刘耀华的艺术实验作品”,《祝你平安》。
讲的是:
“他包下一颗苹果树,并在果子未长成之前,给每个小苹果扎进一根钢针。等待丰收时,他发现,175颗苹果,存活下来的只有75颗。而且,他们弱小,畸形。剩下的苹果不是在树上烂掉,就是被打落在土里。”
刘耀华说,他甚至能够想象:“这些苹果作为生命,如何一分一秒地与体内的钢针做着激烈的搏斗。”
后来,他为这75个苹果做了个人展,取名《不安》。
“它们在不安和挣扎中,长成了干瘪、畸形的模样。它们是苦难的幸存者,但是幸存不代表幸运,它依然不能改变受害者的本质。”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我格外喜欢的一部作品《不安之书》。
《不安之书》作品背后是对思想的,对文字的,对语言的,乃至于对文学和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当然,还包括热爱。
很多人将《不安之书》理解成“一个焦虑不安的灵魂之呓语的记录”,也有人说“我将宇宙随身携带”,很显然,“艺术之镜,映照的是观者,而非生活本身。”
一如尼采之“当我凝视深渊时,深渊映照我。”
所以,“与恶龙纠缠久,必将化身为恶龙?”
就像“化身为恶魔,继而无惧于地狱”?
别逗了好吗?
这背后是热爱,因为“有所爱,必有所畏”,而非无所谓,更非无所谓爱。
而于更多的人而言,爱就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听话听音,这话说的不是爱,而是孤独,只有孤独。然后因孤独而不安。
换句话说,渴望的恰恰是被爱,继而需要爱的“证明”,继而企图用“一切”概括或阐释“爱”。本质依旧是孤独。
所以,尼采就有了那句:“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一点,很多人误读为,因为在自己的周围找不到同类,所以孤独。
这是对的吗?从来不是。他只是在阐释孤独,以及他独处着。
所以,我说“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我是在说什么呢?
爱即孤独?不,爱从来不孤独。
前提是有爱。存在爱。爱还在。故而,我存在,就还爱。
木心说:“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背后的“原理”和“心不死则道不生”,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爱就是爱啊,孤独只是孤独,因爱而孤独只是表面现象,形式而已。
很多人不理解“形式”,然后把现象当成是真相,继而误读、误解。用三毛的话说就是:“你的百般注解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
这就是爱过和没被爱过的人的区别。
所以,歌德说:“我爱你,与你无关。”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大概你也不会明白爱是什么。就像歌德不懂爱,他很孤独,甚至说绝大多数哲人都很孤独。
苏格拉底是这样,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柏拉图也是这样。
真正有爱的人不是这样,也不会这样,更不会动不动就把爱当成廉价的借口、理由、谎言,然后随意吐露自己的爱意。
爱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一种凝视,是不动声色,乃至于不作为的。
它不是说“我行动了,我证明了,继而我是爱你的”。恰恰相反。
就像我最喜爱的诗人聂鲁达的那首诗表达的那般:“我爱你是寂静的”。
很多人可能压根没经历过这么刻骨铭心的爱,私以为故事的“桥段”,然后阐释了“刻骨铭心”。
但现实中呢?大家都很现实。
然后呢?这能说明刻骨铭心的爱一定要“天荒地老、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傻不傻?这是在分享爱啊!
就像绝大多数人的爱是由“谎言”构成,由幻想填充,由自己的痴心一片然后完整。实际上,背后的真相很残酷,就一个:渴望被爱。
爱的囚徒,爱的牢笼,爱的奴隶,爱而不得。
爱首先是自由,好吗?
自由取决于什么?独立。何以独立?自主而已。
所以,你知道吗?为什么“明明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出处《后会无期》·韩寒)
就像韩寒之于张国荣哥哥:“我一生没做过坏是,为何会这样?”——“因为你一生都没做过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他们之所以这样、会这样,他们被爱过,但不够,远远不够!
其实,说白了都是“爱无力”的表现。
怎么都爱不起来,也没有多少爱,甚至连热爱都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他们不断营造“爱”然后“如何如何”,企图以此去诠释爱。
实际上,压根就是“缺爱”。不是没有人爱,也不是爱不起或着不能去爱,而是不知道怎么去爱!
所以,你总是能看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随时随地,甚至是到处去寻找、寻觅去追逐爱。可“爱如捕风”,好似无影无踪。但,一如树叶于风,风吹过,树叶颤抖,便知风来过。
所以,绝大多数人的故事,好像都是这样,爱,然后后知后觉私以为那才是爱。继而,一去不复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可歌可叹,歌以咏叹!可泣可诉,无人与说,无与人说。
至此,与孤独长伴。
偏偏还以为“孤独”是一种“高贵”,然后呢?
于是,就有了一群为了孤独而孤独,所谓“特立独行的猪”,关键还美名其曰:“禽兽与人”(鲁迅之比喻)。
鲁迅爱过吗?如果爱过,他弃医从文,然后还美名其曰:“治其病不治其心”,故而“治其心”。
别逗了好吗?
但凡学过“医”,尊重、热爱、敬畏生命,如何能不在意那一具具“肉体凡胎”呢?
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人误解“知行合一”,私以为“知行”不一,故而提倡、倡导“知行合一”。可真是“大聪明”啊!
不由想到木心先生那句“俳句”:“傻得可爱,毕竟是傻!”
本来就是那么回事儿,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本就是如此的,是后面啊,你不真诚,你不尊重事实,继而无真实,关键是你还在“沙子上堆砌城墙堡垒”。
前提错误,后面的话也就不去论了。
换句话说,为什么“孤独和爱”是同一回事儿呢?
也就是说,你把“爱”当成“目的”,所以,你想要却得不到,继而配不上。故而,你是孤独的。
言外之意是,你压根都不了解自己,更不知道什么是爱,然后呢?自然不懂不会还不自知。
如此一来,你指望自己能有什么智慧?或者,私以为抱着“爱的箴言”,然后“如此行事”,就算是“爱了”?
敷衍吗?随意吗?无所谓吗?应付过去呗?
于是,满口谎言,胡说八道,甜言蜜语,还什么“土味情话”,然后就心花怒放、花枝乱颤、怦然心动。
爱可真廉价啊!
所以,有人问:你经常说“独醒”,独醒是什么意思呢?
我答:为了什么而什么,这是目的性的;不为什么而什么,这是无意识的;什么是什么,这才是独醒,是本质的,是本来如此,是事实如此,是实事求是,是见路不走,是知行合一……是不唯,继而唯一。
换句话说,谁不是唯一的呢?
言外之意是,什么情况下你不是唯一呢?但凡你认定这一点,但凡你相信这一点,但凡你这么去思去想,继而认定自己不是唯一。那么,你的“唯一性”也就丢失了。
如此一来,爱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样子,你也就无法认识到爱本来的样子,继而不爱,无力爱,不知道如何去爱,更没有爱。
佛说:“本性具足”。
你以为本性是本性,是人之本性,然后你也就理所当然了,故而,你不是佛。故而,你也就不懂那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当然,你大可以说,我本就不是菩萨。
说到底,你还是不理解,还是不懂,还是没明白,还是不知道呗。
承认自己无知和愚蠢很难吗?
就我一个日常训练而言,我每天都愿意去发现一个“我不知道”的事实。为什么不呢?
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啊!
然后,因爱而慈悲啊!因爱而一视同仁啊!因爱而生“谦”!(《易经》中唯一一个“好卦”)
何意?本来而已。如是我闻,如来!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你以为说的是什么?道不可说啊!名易变啊!所以,《易经》之意主要讲的是推理演绎之法门,是“易变”之术法,同时,它同样在阐释的恰恰是《易经》之“道”啊!
换句话说,正是如此,必然如此,却不止于此。
也就是说,爱本来是孤独,然后孤独可以想见爱,但与此同时,你能否通过孤独或透过孤独看见自己的爱呢?
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啊!
一如“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如果你只当活着只是说谋生,然后讲本能,然后与牲畜无异,这叫活着吗?不,我是说,这是人吗?
何为人啊?
很多人不懂装懂,私以为人就是自私的,私以为人就是生来便有善恶的,私以为人不过是区别于其它,私以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这因为那、是为了这为了那……
可惜,可怜,可悲,可恨。
多少人就是因为自己是这样理解,这样认为,这样去认识人,这样去做人,然后整个就一《罗生门》、《浮世绘》。
所以,多少人觉得虚无呢?
话说,如果“虚无”,你是个啥玩意儿?你在做的又是啥?你想整啥呢?
何以说“爱不可说,一说就错”呢(《遥远的救世主》)?有想过吗?因为傻子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傻子,聪明人亦是如此。
简单说,一个“不可描述之事物”你硬要去描述会怎样?失真。关键有人信以为真啊,然后呢?《山海经》会告诉你。
举个例子,比如“历史”。
谁见过,谁经历过,谁知道,如何知道的,为什么你会认为“历史”是可以被知道的呢?
不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然后呢?
根据“详实”去辨别“真伪”?或者是“痕迹”的多少去认识“全貌”?再或者是“因为你是人,然后人就是这样,故而别人也是这样”?
一如《进化论》之于科学,之于人?但不好意思,就像“马”和“驴”有了“骡子”,可“骡子”无法繁衍后代。一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但是,只有母鸡会下蛋,可与此同时,如果没有公鸡,压根无法繁衍。
何解?偶得而存啊!
可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理解不了,认识不到,更无法解释,甚至还“强词夺理”,自以为自己最高明、最智慧、最接近真相乃至于真理,然后把真理推向唯一。
不,不是,真理不是唯一。真理的背面同样是真理。
换句话说,这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后,人们所能做到的也就仅有“抱一守归”而已,因为它存在啊!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爱的是什么?存在啊!是爱本在啊!
否则,你讲恻隐之心,你讲良知,你讲“致知格物”或“格物致知”,何以有了本末之分,又何来本末倒置,再者哪来“本立道生”呢?
我是说啊,如果你以为你“知道”了,那不是真正的“知道”,那只是你的“知道”。然后呢?本质而言,知道其中蕴含“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行动”。
一如爱,虽是孤独,但从未抵达生死,是算不得爱的。
所以,爱得死去活来,活过来了,也就明白了爱,以及如何去爱了。
木心说:“一流的艺术家,叫他做件事,他做成艺术品。”
木心又说:“懂得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占有,占有就是升华。”
木心还说:“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出自什么样的人。”
木心另说:“思想家在那里想,影响整个世界。”
木心特别强调说:“悬崖深渊,前程万里。”
福楼拜坦言:“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木心还有话说:“其实不过是有爱有恨,从小有,现在有,爱到底,恨到底。”
为何呢?
木心答:“文学会帮助你爱,帮助你恨,直到你成为一个文学家。”
我以为:“爱过,便知一切,便一切都蕴含爱!故而,慈悲。”
一如:
我问佛:“我曾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每每看到他人受苦时,总想也为别人撑把伞,可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为别人撑了那么久的伞,他们没有感谢我,反而还要打杀我呢?”
佛笑了笑说:“因为你为他们挡太久了,他们心中早就忘记了风雨,需求自然而然也就不再是遮风挡雨了,这个时候,你已经挡住他们的光了”
“那我就看着别人淋雨而不施以援手,这不是有违侠义之道吗?”
佛说:“你看那天地,利万物而任其山川湖海囿于昼夜,任那风霜雨雪肆意妄为,而后方成其四季轮回、日月轮转、缘起缘灭、善恶有道啊!愚善之人未必有拯救他人之能,却是在自寻烦恼、徒增伤悲罢了。”
万般皆苦唯自渡啊!
我是说,如果你不爱,你在不在,你是不是人,你或着是别的什么,然后你存在着,存在而麻木或不知,或完全不在乎,然后,你算什么或不算什么,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处处是你,或处处不是你,都是你自己。
然后呢?没了呀!
我是说,没爱,无爱,你无法从爱中获知爱本身存在,然后对于自己的存在也爱不起来,爱无力,无能为力。最后,放弃爱,你以为你放弃的只是爱。可是,你放弃了整个世界。
我是说,你是整个宇宙。“你将整个宇宙随身携带”啊!
你好傻啊!
当然,我也知道,就像海涅说的那样:“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爱,一生就弄得半死不活。”
不,不是的,我想告诉你,恰恰有了爱,继而“生死见证”爱。故而,我爱得理所当然,一厢情愿,且义无反顾。
是的,我还在,我就还爱。
有孤独相伴,也就不觉得孤独了。
要生要死,身不由己;要死要生,爱而不得;生然后生,死然后死。“朝闻夕死,可矣!”
一以贯之!
知道,是“知”然后可以“道”,是“知”然后“道之”,是我知道了,然后我下一步就去改变,就去践行,继而可以知,有所道。道然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