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可沁
从前,我便对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有所耳闻。阅过老舍先生的文章,深深感到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特有的散文美,对于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阶级的强烈抨击。
《四世同堂》是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创作的。小说共分为三部,即《惶感》《偷生》《饥荒》。小说以抗战时期沦陷区北京的一条小胡同的各家各户为对象,其中又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描写了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在苟安的幻想破灭后逐渐觉醒,起来抗战,直到迎来抗战胜利的过程。
在我看来,《四世同堂》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它写下了一系列中下层市民的形象:“四世同堂”大家族的长老祁老人,普通家庭妇女祁太太等,民族文化人钱默吟,受过传统教育又掌握新知的中学教员瑞宣,普通商人祁天佑,小贩程长顺,棚匠刘师傅……老舍带着同情的心理描写了他们的生活苦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所描写的冠晓荷等民族败类形成鲜明的对
比,充满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建立世界和平的理想;同时还痛切地剖析和针砭了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的优缺点以及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北京人的长处短处。
抗战爆发时,老舍身在南国,心系故土。妻子胡絜青把四五年间所见所闻和感想愤慨告诉老舍。老舍用他毕生对北平的热爱与眷恋,伴着妻子像一束照亮了心中那块最熟知、最动情的题材领地的光,写下了《四世同堂》。作为一个北平人,他在书中大量使用“杂语”,把北京话锤炼成典范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并以现代的汉语基本词汇为基调 融入方言词、外来词、成语、惯用语、詈语等,形成了多民族语言并存的风格。
在艺术特色上,老舍先生实在是现代汉语的一面旗帜。《四世同堂》字里行间溢着哲理性的思考,显示出一种散文美;裹挟着北京民族风情之处,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
初识《四世同堂》,我便为其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