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巷,无锡的一条古街道。望文生义就可以知道,以前这里住的都是姓荣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人命名的道理,某村某村一般都是以大姓开头,诸如顾村,罗店,高家庄等等,一看就知道这里住的是哪些人家。但这也是局限于以前,现在很多地名和住的人是对不上号的。荣巷就是这样,以前当然是荣姓人的聚集地,而且还是一个望族。可现在,留在荣巷的只有名字,要不是在进口处有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纪念馆,根本想不到这个窄而小的街道是荣巷。
荣巷不长,只有几百米,和上海的那些古街一样。但这里没有像上海的那些古镇或者古街一样已经被开发,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应有的古意却早已当然无存,剩下的仅仅是商业气息,以及弥漫在古街上空的阵阵各色点心菜肴的香味。荣巷,几乎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疏于管理,看上去比较破败。路面上也斑斑驳驳,高低不平。沿路两边原来的那些大商号早就已经荡然不存,留下的都是一些外地来的小商贩。已没有民国时代或者是清代后期曾经的繁荣景象。
从这一家人的房子可以看出,这是一户大家。可也是门紧闭着,但门上的对联似乎是新的,看来还住着人,只是未曾谋面。在一个盛夏的天气,老旧房子的通风效果不是最好,没准这建筑是不是以前的仓库?连个窗户都没有?在荣巷中,这也是唯一一栋整体保留着老旧风貌的房子。
荣巷的理发店还是原来的样子吧。看着这房间的布局估计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样子。那理发椅子的扶手,原先漆黑的涂层也都斑驳不堪,露出里面本来的白色。那个坐垫经历几十年的使用,还能有原来的松软舒服吗?唯一不变的是老师傅的手艺,虽然已经无法和曾经的热闹可比,但是老师傅的手艺还是那样的精湛,即使在这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的房间里,那专心致志的架势依旧。来的人也不多,附近的小伙子小媳妇一般是不会到这里来的,只有邻居们或者是年纪较长的熟客还时不时光顾这里,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和这些几十年的老朋友聊聊天了。
据这里的住户讲,用不了多久这个荣巷就要拆了。没准下次来无锡的时候,就看不到荣巷原来的样子,等待我们的是怎样一副样子呢?唯一希望能保留那些老建筑,最好只能做一些修葺而不是推倒重来。但听到要拆的消息,估计荣巷的命运和其他地方的一些老建筑一样,可能是旧貌换新颜,但那个新貌还能有原来的底蕴吗?
无锡来过多次,却未曾到过无锡博物院。但是如果是大夏天来的话,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避暑胜地了。我来的那天赶早了,它一般是上午九点才开门,很多暑假里的小孩子就等在门外排队等候开门。花个五块钱就可以进去了。
博物院不大,规模当然无法和上海博物馆相比,但能体现无锡的文化特色就可以。博物院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是与科技有关,西部主要介绍文化。一楼是无锡故事,二楼是古墓珍藏,三楼是无锡大阿福和紫砂器皿的历史。
东部的很多科技模拟机器会引导小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很多诸如环境治理、电信时代新科技的互动项目还是不时引起小孩子们的惊呼。但对于我来说只是看看而已。
西部一楼的无锡故事还是很有特色,从春秋时代一直讲到近代,对无锡不了解的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基地。但这里往往人最少,独自走在这个幽暗的环境中,对曾经繁华的无锡只能走马观花,曾经富甲一方的无锡不管怎么样还是苏南地区比较富庶的地方之一。但对于吃货来说或许只剩下无锡肉骨头了。对于二楼的古墓珍藏,只能是一带而过,很多属于无锡的精品都没有展出,上面写着上调到某地参与展出,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完善的零零碎碎。而三楼才是具有无锡特色的工艺品区域,无锡大阿福,紫砂器皿,在这一层来看的人还是比较多,展出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但只能远观而不能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