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管理常识》,我认识到了三种管理的偏差,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四个“人际错觉”
1、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作者是不支持第一印象能代表那个人,但是我们就是容易被第一印象影响。有些聪明的人也会利用这个心理,面试、见客户、相亲时,在第一次见面,从衣着到言行都力求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而管理者不应被这个心理困住,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晕轮效应,以面概点。有的人特别会在管理者面前表现,私底下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而有的人只会默默把事情做好,不会特地在管理者面前表现,所以就容易偏差。
3、新近效应。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容易被最新的信息影响,导致决策偏差。
4、角色固着。给对方加上一个固有印象,比如:带眼睛的一定是文化人,说话大声的人一定粗鲁等等固有角色,管理者要避开这四种错觉,也要承认我们的决策只是由我们的标准和概念构成的,不可能完美。
二、激励不会带来满足,只是降低不满。(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
满足感更多的是来源于成就和创造的社会价值,另引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对很老的夫妇,他们决定不再做任何工作而去享受生活。为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他们决定选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住。两位老人就在城市里面找,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房子很漂亮,也很安静,打开房门,外面就是社区最大的一片草地,房子的窗户面对的是社区里最漂亮的一棵大树。两位老人拿出所有的储蓄,把这个房子买下来。可是等他们搬进去住的时候才发现买错了。为什么买错了呢?因为这块草地和这棵树是这个社区惟一可以让孩子们娱乐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聚集在这里玩耍,非常嘈杂,每天都是吵吵闹闹,喧喧嚷嚷。两个人就难过了,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显然这里不是他们想要的地方。两位老人该如何办?小孩子来了之后他们就把房门打开走出来,对所有的小孩子说:“孩子们,你们太好了,你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必须有所表示,我决定给每人一块钱来表达我的谢意!”拿到一块钱,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就来更多的小孩。老人又走到小孩当中说:“我实在是太老了,我很想跟你们在一起,你们给我的快乐太多了,我应该有所表示,但是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给每人一毛钱。”这个时候昨天拿到一块钱的小孩就火了,昨天的快乐值一块钱,今天的快乐值一毛钱,这些孩子们认为不公平,决定不来了。还有一半人觉得一毛钱也不错,第三天还来。老人又走到大家面前说:“我真的是太穷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一分钱。”这一下,小孩子全都生气了,因为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快乐才值一分钱,他们都决定离开。老人的目的达到了。
因为工资是保健因素,不是激励因素。没有保健因素人们会不满,但有也不会觉得满足,所以一味的涨工资不会增加员工的满足感/成就感,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影响满足感,就像文中的故事,当老人给的激励(金钱奖励)少了,孩子就会不满,就会离开。
三、向上管理
向上管理就是管理你的直接上级,因为管理需要资源,而资源掌握在你上司手里。我们通常认为管理只针对下属,没想过上级也是你的管理对象。但我们其实很需要向上管理,小到找领导沟通的时间,是早上还是下午?要不要提前预约领导时间?这些都是向上管理,再往大了说,向上管理就是要迎合上司的长处,避免上司的短处,我要怎么带领下属更好地把上司的长处发挥出来。
还要留意一点: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保持工作关系。非工作关系应该在非工作时间、地点建立,因为这是情感沟通。上班就要保持工作关系,像开会、报告等等最好有专门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