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联想吗?
三五好友一起去火锅店胡吃海塞,点几瓶凉茶,嘈杂的人群中蹦出“怕上火”,你不假思索的、本能的、习惯性地脑海中接出“喝王老吉!“。
当年火药味十足的加多宝、王老吉之战,加多宝那么有优势,号称自己遥遥领先,你怎么就没想起来它呢?
这世界本就是一个循环。物质、知识、能力都在不断地交换,这种反复碰撞和拼接会擦出奇妙的火花,正是这些火花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定位、思考、 连接就是这个循环流转中的催化剂。
定位
我特别欣赏小米这家互联网公司,小米的真正牛的地方在哪里?其实就是定位
现在的新零售说的神乎其神,什么线上线下对接,什么大数据依托,什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如果你都不想买他的产品,或者还不知道这个产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
小米一直走的是口碑策略,它的品牌战略定位就是——良心之选。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某一种产品的时候,首先印入脑海的是这样一句话:别挑了,就选我吧,我质量反正也不差,并且也不挣你多少钱。
是不是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截胡了,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偏向性,节省精力的方式就是买小米,因为时间是有成本的, 并且选择本身又是痛苦的。
稍微了解商业社会的朋友都知道一个重要的概念:品牌定位,两大汽车的品牌奔驰宝马 ,我们常说:“开奔驰,坐宝马。”这是多么清晰的品牌定位。
宝马的品牌概念是这样的: sheer driving pleasure正是这样的品牌概念让宝马和其他品牌区分开来,这就是所谓的差异性, “开宝马”就是宝马的品牌定位。
brand positioning——品牌定位,通俗来说就是: 你是谁,品牌的定位不是功能描述, 讲功能只有专家才听得懂。你要讲老百姓听得懂得东西。回到上面提到的凉茶,广东凉茶古已有之,但是你知道它的时候是因为知道了怕上火喝王老吉。以前的人们觉得很累脑子不转的时候想着睡一觉,现在怎么办呢?经常用脑就喝六个核桃。品牌传播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讲一些有的没的,作为用户,我不在乎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只关心的你对我有什么用。
想要有清晰的定位,这里有三点建议:
1.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个或者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那第二呢? 别诧异,绝大多数的人只能记得住第一名。
所以想办法成为第一是最好的捷径,你能做到但是别人做不到。
商业领域中特斯拉的出现背景就是整个汽油能源的车市场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客观上说,即使是电动车细分市场特斯拉面对的困难依然很多。但只要你能做到整个行业的老大,必然VC成群,目光聚集之处必受资本青睐。关注点都在你身上,那些本该有的困难,可能已经算不上了困难。
《定位》一书中一句话说的很好:成为第一。“你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争得第一,那就在另外一个领域成为第一“。
2.求同存异,借力打力。
好的品牌定位就是在用户建立联想的时候既要让用户感受到差异化,又要感受到共同点。当年七喜进入市场的时候给自己定位是——非可乐,这样建立的对标关系,会让人们产生品牌联想。七喜是不同于可乐口味的碳酸饮料,这是一种借力打力的行为,因此一上市就取得了不俗的价值。
3.不忘初心
强调品牌的概念是需要围绕同样的一个主题不断地反复的,让用户永远记得你是这个市场的老大。那些隔三差五不断地更改品牌定位的人看起来是追赶潮流,实则是不自信。拿李宁举个例子,它的品牌定位从开始的让一切皆有可能到让改变发生,再到90后李宁,这个排名第一的名族运动品牌,经历了断崖式的业绩下滑。对比国际品牌耐克,几十年就是一句 just do it ,就是不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对于职场人来说什么样的位置做什么样的事情。
1、刚入行的年轻人,最应该关注的是岗位需要你做什么,至于你学习的其他的东西你的个人成长都属于在这个既定规则之外的能力和事情,是你的附加价值,而不是这个岗位需要你的核心价值。
2、入行5-10年的部门负责人,最应该关注的是公司需要你做什么,比如作出更好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等等。
3、公司的负责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市场需要你做什么。,比如公司选择的赛道,构建高效的商业模式以及人才队伍等等。
连接
互联网真正做到的就是连接一切,虽然互联网本质上不生产价值,但是连接一切的效率就是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智慧的人都存在于互联网上,你与优秀的人连接的越紧密,你的节点力量也就会越大。
当你在学习某一项技能的时候刚开始就是各种痛苦,各种不适应,当你踉踉跄跄地学会继而不断练习变得熟练的时候,这就是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的内化过程。
为什么我们做的越来越熟练,本质上是我们大脑里面的神经元连接的更复杂了,建立的连接越多,你做某件熟练的事情就会越发熟练,实际上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建立有效的高质量的神经元链接。
判别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或者是不是有智慧,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的大脑里面有多少清晰的概念,更进一步,看这些正确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的链接连接,连接的越紧密,说明这个人内化的能力就更强,也就更容易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有成就的事情。
《秘密》一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吸引力法则,意思说,一段时间内你比较关注某一件事情,那么在这这段时间内,你听到这方面事情的消息就会更加频繁。因为,有效的注意力就那么些东西,越关注,这些信息神经元就不断地进行更加紧密的连接,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你学习了一个概念,你会在某一本书的某一个章节的某一段中看到相似的东西,无非就是换了一个论述方法,是不是对于这个概念理解的更加深刻。久而久之,这个联结就会被内化,我们就会将它们视为同一个事物。
湖南卫视的歌手节目是我比较爱看的,我觉得整体的节目制作和选手水平处于国内歌曲类节目的前列,今年特别不同就是抖音的赞助,因为节目的好看,节目中间插播的广告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看完节目之后意犹未尽的时候播放的广告就会造成一种强连接。我们看的优质的节目和抖音这个产品是共同体,这就是连接,虽然本质上,其实可能二者并不会有什么真的强关联属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吊桥效应说的就是上述的这种现象,两个人约会的时候,如果经历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身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比如一起玩个云霄飞车,你会感到心跳加速,整个人会变得异常亢奋,你的大脑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这种快乐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就是因为和他在一起。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大脑已经不关心了。
连接就是内化,内化就是升级。
思考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知识的诅咒】,它指的是:当我们熟知一个信息之后,就很难跳出这个信息的框架去思考问题了。
这里的“知识”倒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也可以是信息、消息、情报等等。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理解,【知识的诅咒】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验或者技能都是这样存在的,当你掌握一种方法,并且百试不爽,你就很渴望一直靠着这样的方法爽下去,而不是迫切地希望寻找更好的或者更优质的方法。
商业中运用这个概念最精湛的莫过于广告行业了。
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或多或少都用到了上述的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百毒不侵、思维纯粹,很可能早就被这种大量的信息污染了。
广告的本质是为了营销,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让客户记住你,买不买没关系,必须先要记住你,脑海中先要有个印象,然后下次有需要时候,自然就是你了。
多数人丧失的辨别和思考能力带给了商业巨大的价值,最终让少部分真正的思考者和资源的掌握者不断地收割。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
当我们被这个社会的广告,价值观被动连接的时候,其实就是自我逐渐失去思考能力的开始,你能说出的广告语越多,说明你的有限经历被收割的越彻底。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为什么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因为别人告诉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是吧,这是一个很讽刺的回答,我们一面纠结着独立思考,一面又想不费吹灰之力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我们是想要真的独立思考吗?并不一定,我们也许只是想找到自我想知道的答案。
不要有偏见,任何的偏见都是不理解的产物,优秀的思想就是要海乃百川,兼收并蓄。狭隘的信息量是没有办法孕育出优秀的思想的。
思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