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根源在自己(六)
——逃离自己的谎言
~
生命中什么最重要?
健康,亲情,爱,家人,金钱,地位……
有很多答案,有一个是你自己的,你认为的那个最重要的。
是真的吗?
生命是一切的根源,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有了生命,其它的都是空的了,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
是真的吗?
在2018年的“点燃心灯,生命动能”的训练营中,在课程的开始,有一个环节“发现谎言”。在课程开始前两天,给学员预留一个作业:“1.我是谁?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我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喜欢什么样的人? 5.我讨厌什么样的人?”
每次活动,总是让人大跌眼镜,几乎所有的人,都活在自己的谎言中而不自知。
健康是最重要的!是真的吗?
“我当然知道!” “我哪能像你那么自由!” “一顿饭两顿饭还能吃坏了事!” “吹什么牛!要是养生那么管用,那医院不都得关门啊。” “不行啊,家里离不开啊,上有老下有小的。” “管住嘴迈开腿,我早就知道了。”
……
太多的回答,你是否也曾说过类似的回答?
健康是最重要?是真的吗?
没有时间?早起半小时,上班走路去,晚点到家,下班走路回,几十年来,你节约下的那点时间,做了什么呢?
家里离不开人?几十年来,家里一直离不开你吗?离开家的日子里,你那些时间做了什么呢?
管住嘴迈开腿,一年三百六五天,你管住嘴了吗?迈开腿了吗?“管住嘴迈开腿,我当然知道,我早就知道”,是真的吗?
早晨起来,喝杯温开水,做到了吗?认真做的吗?还是急匆匆牛饮?
…… ……
太多的,太多的,有没有你的影子呢?
健康最重要!
没有时间,在医院里躺着的人有时间吗?离不开你,躺在医院里时,能不能离开你呢? …… ……健康最重要,是真的吗?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首先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把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从自己做起。自己以身作则,带动引领,自律律他,相互监督。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请从今天开始做,做那件举手抬足就能做到的,日日觉心。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
请逃离自己的谎言。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五)
——放松之道
不拒绝,不抗拒,不去问“为什么”,全然的感觉自己身体的感觉,随它来,随它去。
(—)不拒绝,不抗拒:
身体的所有感觉,所有的自动反应,我们大脑不去拒绝它、抗拒它,不去用大脑指挥身体,不去用大脑里的意识来左右身体自己的行为。
(—)不去问“问什么”
身体的不适,我们习惯于产生疑惑和疑问“怎么了?”、“咋回事?”、“吃啥了?”、“没事吧?”、“好害怕!”、“难受死了!”、、、、、、
身体难受,就是难受,不管你产生多少疑问,有着多少知识和经验,都不能改变身体此刻的状态,所有的疑问,就变成“情绪”、“妄念”、“烦恼”,身体开始僵硬,经络更加不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全然的感觉身体的感觉:
身体不适难受,那就去感觉难受,看着身体难受,如同看着别人的感觉,如同看着日升日落,看春夏秋冬,看风霜雨雪,看一切自然而然的自然发生的一切:你看到了,只是看到了,熟视无睹,不走脑子。
(—)随它来,随它去:
困了睡觉,饿了吃饭,一呼一吸,自然而然。
感觉来了,让它在那里就好,感觉没了,让它走就好。
如同天亮了,就是亮了,天黑了,就是黑了。
如同下雨了,就是下了,雨停了,就是停了。
如同火车停靠了车站,就是停了,火车离开车站,开走了,就是走了。
一切的发生,皆是应该的发生,随它来,随它去。
随它。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四)
——身心放松是健康的根本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连捷老师:身心放松,气血柔顺充盈,时刻关注自己,觉察自己的身体的感觉,身体自我防护、自我调理、自我修复机能保持在良好状态,焉有生病之理!
故曰:养生之道,放松二字。
问:如何养生?(此乃问道)
答:身心放松。
问:如何放松?(此乃问法)
答:太极,瑜伽,站桩,静坐,走路,五禽戏,八段锦,画画,书法,音乐,弹琴,下棋,喝茶,赏花,吹风,听雨,观雪,望月……还有:美食,美酒,美女,俊男,美容,美指美甲,只要做到一心一意,专注当下一件事,俗语说:一心不能二用。就是得法。
万法归一,由术归道。
天下师门种种,归于无师自通。
俗语曰: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门是方法,自我修行是大道。
哲学说:内因决定外因。看医生是外因,是方法,自我健康管理,是内因,是健康之道。
伟人说:天下没有救世主,一切只有靠自己。
国际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黄帝,要创造全人类的幸福,只有靠我们自己。
听,这就是道,救世之道。至于革命的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君主立宪,那是方法,是术。
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身之自然,放松而已,自然健康。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三)
——养生就是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连老师语录第一句话就是“着什么急啊!”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连老师语录第二句话“多大点事啊!”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学的多,知识就多,少了实践,就会行成“知障”。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就会用“知识”的标准评判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产生烦恼。
连老师语录第三句话“哪有对错啊!”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连老师语录:不拒绝,不抗拒,不去问“为什么?”,全然地感觉身体的感觉,随它来,随它去。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二)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
健康的根源在自己(一)
——身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所有的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么来的。
~~~~~~~~~
敬儒德,循易理,儒易文章
知伦理,观自然,自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