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和艺术,真的没用吗?

今天就来聊聊审美和艺术吧~

说到审美,就一定要说一个人和一本书,李泽厚和他的《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李泽厚在书中概览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与一般的艺术史著作不同的是,其并不重在具体作品的赏析,而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把审美现象和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艺术、审美的发展源于现实生活的论点。

李泽厚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高人生境界表现为审美境界。是人和大自然、和天地宇宙合为一体。

对中国传统而言,美学是接近宗教的。在中国人的生活体验里,美不仅仅是供人欣赏、观看的东西,艺术既可以是摆脱政治手段,对抗和调节现实的东西,也可以更加积极和博大。

在中国,生活中的美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某种超越的精神自由。

李泽厚说:宗教是信仰命运,哲学是思索命运,而文艺和美是在直接表达命运。

中国的文化形态并不信奉人格神,而是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慰藉》中说:要把艺术视为工具

工具是身体的延伸,由于我们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工具因此成为必备的要素。我们需要切割,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用刀子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携带水,却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必须以瓶子满足这样的需求。

如同其他工具,艺术也能够扩展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弥补我们与生俱来的部分弱点,只不过这弱点是心智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弱点称为心理上的缺陷。

那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的心智与情感需要做却又做不到的?有哪些心理缺陷是艺术可以提供帮助的呢?

阿兰德波顿指出了七项缺陷:记忆、希望、哀愁、重获平衡、自我认识、成长、欣赏

这是一个站在未来,倒回来看的视角。在具体的生活成长的情景中,使用这种工具,来完善人格。

正如尼采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我们为了成为想要成为的人,而使用艺术和美这种工具帮助成长。

中华文化,重归纳,在大数据中找规律,找“魂”和“道”。

西方文化,重演绎,在实际操作中找方法,找“形”和“术”。

不管哪种文化背景,追求艺术和美,都是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有的原始民族连文字都没有,但是无一例外地有艺术。

达尔文,有一次来到了一个荒岛,看见一群土著光着身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达尔文马上拿出一些红布,要他们做件衣服。谁知道这些土人立即将这些红布撕成布条,绑在手上、脚上和腰上,然后跳起舞来。这让达尔文大开眼界。原来他们宁愿没有衣服,也不能没有艺术,不能没有美。这样的例子是有很多的。

事实上,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艺术差不多是最早诞生的,比科学和哲学早得多,几乎仅次于工具。

就像李泽厚说的,艺术和美,是生命的表达。我觉得更是人作为智慧生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表达。

易中天说过:美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很多智慧不都是通过那些很美的艺术品流传下来的吗?建筑、书画、用具、饰品等等,每一件细细把玩,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智慧。

以我正在研习的中华花道为例:

比例,来源于河图洛书;

色彩,来源于阴阳五行;

方位,来源于八卦宫位……

更不用说,花型中透出的各朝各代的历史特征,以及插作者的心境表达。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拼颜值的时代,“美”本身也成了一种可消费的事物。所以审美能力将是新时代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肉体凡胎的人其实都差不多,但用艺术和美来观照,就会千差万别。

作为华夏子孙,积淀深厚的中华美学,多少应该学习一点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