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性质构成论(07)
--审美判断本质新论
李琨(元尚)
第二章 审美判断的非功利说
第3节 异军突起,形成优势
十九、二十世纪初是哲学,自然科学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有着突破性的成果。这一时期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关于意识的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哲学上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起。使这一时期“非功利说”得以发展强大的两大主要原因。
审美判断性质的争论经过十八世纪的较量双方接近于白热化。功利说虽强大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非功利说虽影响不大,但气候一变则奋起占了上风。
当然并不是没有调和两派观点的人,康德,黑格尔都企图调和两派的矛盾,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都看到了两派观点的暗含着一致性和表现出来的矛盾性。(这一点后面将详细论述)但由于他们研究重点的片面性造成了他们的继承者大背他们的初衷,使他们的审美理论片面的发展到了极端地步。
席勒是德国著名文学家、美学家,他的《审美教育书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席勒用“游戏”的理论来规定审美判断的性质。
席勒认为,游戏不是人类偶然为之的事情,同时它不受任何形式的强迫“在美的关照中,心情处在法则和急需的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途。”(《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76页)什么样的东西适合于这一“游戏冲动”呢?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内容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为它“只对个别功能起作用”,而形式则对人的整个感受起作用。人的这种专注于形式的“游戏冲动”的性质是什么。人们不满足于目前的一切,他们要求盈余,起初是物质的,后来产生了精力的剩余。当这种剩余的精力走向自由,摆脱任何目的的束缚时,也就达到了审美的领域。
由此可知,审美活动是一种游戏的冲动,而游戏冲动的性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目的束缚的。它本身即是目的又是手段,因此审美判断的性质也就是一种非功利的游戏活动的性质。这一观点后来经斯宾塞的发挥而成为审美理论的“游戏说”。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席勒的审美判断的研究中也明显的存在着其功利的目标。席勒认为在成为道德的人之前先要成为审美意义上的人。只不过作为审美的活动本身是自由的,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活动而已。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深受康德的影响,同时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矛盾的二重性。无功利的审美判断的结果是教育的准备阶段,这反映出席勒的美感理论潜在着某种功利性的东西。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进化论者、心理学家,他接受了席勒关于游戏冲动的理论,并排除了席勒体系中的二重性,最终完成了审美理论的“游戏说”。
斯宾塞以“剩余精力”为核心概念,对它进行了生物进化论的研究。高等动物不象低等动物用全部的精力来维持生存,所以高等动物就有“过剩而无用的精力”存在,当它没有机会发泄时,它就会无节制的进行模仿活动(游戏)它的特点是美感与保存生命的关系最少,甚至无关。任何掺杂私欲的活动都不是审美的。非实用性程度的增加使事物变美。比如:一座正在瓦解的城堡,它对现代生活是毫无用处的,但却是合适的郊游地点和客厅装饰画主题。(《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7页)
由此斯宾塞是这样来规定审美性质的,“我们称为游戏的那些活动,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征而和审美活动联系起来的:那就是美,它们都不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来推动有利于生命的过程。”(《近代美学史评述》第18页)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过剩精力的消耗活动。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阿伦在斯宾塞理论的影响下,用心理实验的方法,以生理神经学说为基础认为审美的性质是,“不与保存生命的作用直接结合,而在呈现上伴随着末梢神经的正常活动的出现。”如视听觉。
无论是斯宾塞,还是阿伦,他们的“游戏说”不是生物活动的学说,就是生理神经活动的学说。他们把席勒开创的学说引向了死胡同。对审美活动的心理、生理基础的研究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它仅是审美研究的一个小侧面。
席勒的研究表明审美过程和审美结果具有不同的效能。由于他未能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而将审美的过程孤立的看作一个部分。用“游戏冲动”来规定它。为斯宾塞的“游戏说”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但是席勒与斯宾塞的审美性质理论却有本质的不同。除了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这一点李泽厚已经注意到),其次就是他们关于审美的理论本身不同。席勒审美研究本身的二重性已接近审美活动的事实。(注:按着我的美感构成论来看。20210511)而斯宾塞则抛弃了席勒的合理成分,片面的发展了他的学说,使之走向生理学,心理学的狭窄小路。
同样以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审美问题的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有美学上的达尔文之称。他以“移情作用”来解释审美的性质。他这方面的著作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美学》等。
“审美的欣赏是一种愉快或欣喜的情感。”(《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页)立普斯认为审美愉快的原因,在于我自己。为什么不说这原因在于审美对象?那是因为“对象”在立普斯看来不是纯粹的审美客体,而是灌注了审美主体的生命,是自我对象化的形象。但立普斯所说的自我,也不是与客体对立的实用的自我,而是在审美关照中的自我。这一自我的活动是审美的起因。他说:“这种活动不是对象的(客观的),即不是和我对立的一种东西。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注:“对着对”下有着重号。)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73页)所以审美判断的性质就是移情作用,是一种把自己“感”到对象当中去的性质。
“凡是只以普通意义的联想的关系而与所见对象联系在一起的东西都不属于纯粹的审美的对象。”(《现代西方文论选》第16页)在这个前提下,立普斯对复杂的移情现象做了区别。那种仅以在事物上引起实用感的移情是“实用的移情”。因为它与对象的客观真实性相联系,所以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移情,而只有那种在审美关照中可以感受到的那种从实际利害感中解脱出来的移情叫做“审美的移情”。
所以审美判断的性质是一种无关功利的审美移情的性质。
移情确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现象。立普斯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的,但他把审美现象的一种情况看成审美的性质则是难以成立的。
另一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什么问题的著名美学家是英国的布洛。他在《心理距离》(1912)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
距离一词本指空间或时间上的一段间隔,实质是测量。距离说的是,从一点到另一个点,其间需要通过的道路。但布洛所说的是“心理距离”,他是“从距离的总内涵中推衍出来的。”(《美学译文》第93页)进而他给“距离”这个概念一个新的规定,“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地而获得的。正是如此,对客体的‘静观’才能成为可能。”(《美学译文》第96页)接着布洛论述了距离的极限范围。即距离不能太小亦不能太大,“心理距离”的性质是什么呢?它可以是使审美者超脱个人利害关系而把审美对象看作为自身目的,它可以区分功利的,伦理的价值,也就是说“心理距离”可以将美感提高并超出实践关系和实用目的领域。因此“心理距离”最为审美判断的性质也就明白了。
布洛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他的学说。在海上航行的人们遇到了大雾,这时一些人感到恐惧,因为大雾使人很难看清远处的海域,听不清远处的声音。一些人会因此担心船会误期,但是另一些人却会因此感到“海上的雾也能够成为浓郁的兴趣与欢乐的源泉。”(《美学译文》第93页)。这后一种人的感受就是审美的感受。原因何在呢?在于距离,距离“使现象超脱了我个人需要和目的的牵涉而造成的。”(《美学译文》第94页)
很显然布洛的审美判断的特征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特征。这一点布洛自己是承认的,“心理距离”也是审美心理现象中的一种情况,它作为审美心理研究的一部分还是有益处的。
总之从斯宾塞、立普斯、布洛的研究看来,他们都侧重于审美心理特征的研究,并创立了有影响的学说。但审美判断的性质问题解决了没有呢?答案只能是否定的。“游戏说”由于其太生物学、生理学了,在现代文化人类学成果的冲击下很快就衰落了。“移情说”在当时就受到该学派内部谷鲁斯的反对,他用“内模仿”说来补充“移情说”。“距离说”支持者虽多,但仍遭到一些美学家的反对,象乔治·迪基,他认为在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插入“心理距离”的概念是多余的,因为它只能解释某些特征的现象。
二十世纪初的著名意大利美学家克罗七点“直觉说”在当时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上个世纪末以及至少在二十世纪前四分之一,他的这一理论在美学中占了统治地位。”(《世界艺术与美学》第121页)克罗齐对审美判断性质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也最具代表性。其原因是克罗齐不但对艺术有深刻而独到的研究,而且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他的直觉理论。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阐明了这一理论并未审美判断的性质作了界说。
知识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觉的,想象的,关于个别事物的;另一种是逻辑的,理智的,关于诸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的。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克罗齐认为直觉可以完全脱离理性而存在。但是怎样来辨别这样的直觉的真假呢?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酒还只是感受和自然事实。”(《美学原理》第14页)所以“直觉只表现,而且只是表现(没有多于表现,却也没有少于表现的)。那么什么是表现呢?表现只是形式,因为物质只有借诸形才能被直觉到。
接着克罗齐提出一个著名的审美定义。“直觉即审美”“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只是形式。”(《美学原理》第23页)审美活动要排除一切实践活动,是独立于科学,道德和实践之外的。又因为独立于理性之外,它不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所以审美判断要排除掉一切实践活动的功利内容,同理科学,道德也不能在审美范围内。
我极其简单的概括了一下克罗齐关于审美判断的理论。其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直觉=表现=审美=排除了一切实践的功利活动的直觉。
人类的一切活动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类活动机械的分割成几个部分,独立起来加以研究,是不可能接近真实情况的。况且对于独立的部门之研究不管如何深入,一旦将其研究成果放入人类活动之中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其远离了审美事情的真相。历史上脱离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审美判断研究便是如此。
克罗齐的审美理论也有他独特的新颖之处,即他看到了审美判断在形式上是非功利的。他的疏漏之处也在这里。即把形式看作是审美实事。如用他批评的那种把内容看成审美事实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
具有如此强大思辨能力的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对审美判断的研究也只能到此。与他旗鼓相当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学家桑塔耶拿站在自己的理论上,对克罗齐进行了激烈的批判。1930年他评论克罗齐的《美学的历史》一书,说它空洞无物,形式陈旧。
看来非功利说对审美判断性质的研究也陷入了同功利说一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