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性质构成论(06)
--审美判断本质新论
李琨(元尚)
第二章 审美判断的非功利说
第2节 审美判断非功利说的提出
十八世纪西方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从人类认识主体的角度,结合审美判断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明确的提出了审美判断的非功利说。
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夏夫兹博里的门徒哈奇生,继承了夏夫兹博里的“内在感官”的理论,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使其与夏夫兹博里的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
夏夫兹博里认为审美感与道德感在“内在感官”中是相同的。而哈奇生则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做了严格的区分,将审美感独立的成为“内在感官”的内容,为此我将夏夫兹博里划入功利说范围,而将哈奇生列入非功利说的行列。
哈奇生认为“内在感官”所特有的审美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而是立刻就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99页)这里哈奇生确是抓住了审美判断的心理特征--审美的直接性和敏锐性。他又说:“美的快感和在见到时由自私心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是廻然不相同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99页)审美的态度是无私的。
哈奇生从区分了审美与非审美在“内在感官”中的差别,进一步论证了审美判断的性质。审美判断不是起源于对象的任何非审美的原因,更不是起源于效用,从根本上反对了功利说。另外,审美态度也决定了审美判断的性质,即审美过程中的无私的态度。哈奇生是最彻底的非功利说的倡导者。乔治·迪基认为:“他的理论成了后来英国思想家的一种典范。”(《美学译文 (2)》第6页)我认为这一评论还是客观的,因为有人在论述非功利说时不恰当的将夏夫兹博里抬高到了很高的地位。其实夏夫兹博里的审美理论还是保守的伦理的,不管他如何解释伦理意义上的“善”都不能改变其审美判断的伦理功利说性质。
哈奇生毕竟抓住了审美过程的心理状态与非审美的心理状态的本质区别。这不你不说是一个审美判断性质研究上的一个巨大成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哈奇生是最早注意这一问题的学者。但是哈奇生的观点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把审美判断的起源归结于一种超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先验感官内容,将审美的心理状态与审美起因混为一谈。
哈奇生的非功利说影响了十八世纪的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政治家博克,以非功利性为中心概念,对审美判断的性质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传统的功利说予以了驳斥。
首先,博克对审美的性质做了如下的表述,人类的审美判断“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18页)这样一种爱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博克解释到,““爱”所指的是在观照一个美的事物时……心里所感觉到的那种满意,欲念或性欲只是迫使我们占有某些事物的一种心理力量。这些事物之所以吸引我们,并不是因为美,而是由于完全另样的缘故。”(《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18页)博克论述表明着这样一个意思,即引起占有欲的对象,不会是审美对象。反之则成审美对象。由于审美对象的非功利性质,而决定了审美的非功利性。爱的性质也就是一种无关欲念或性欲的非功利的性质,博克的爱的观念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爱。它的性质是“我们发现一个物体美,并不是靠长时间的注意和探索,美不需要借助于我们的推理。”(《美学概论》王朝闻著,第15页。)
审美判断的根本性质是它的无关欲念,无需推理的非功利的性质。
其次,博克用他的关于审美特性无关欲念的理论对传统的功利观点进行了反驳。可以说这是确立审美性质非功利说的关键一步。
博克坚决反对审美的原因在于比例的观点,“比利几乎完全只涉及便利,所以应看作理解力的产品而不是影响感觉和想象的首要原因。”(《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19页)在博克看来纯粹的功利性是不能成为审美判断的性质。另外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看法,审美判断不是理解力的产物。这都是值得给予足够肯定的。又因为比例是测量的结果,是数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比例的性质决不会是审美的性质。
博克批判审美的原因在于事物的目的,效用说指事物外形、构造适合于事物的目的。博克批判说“如果说这个学说(指效用说)是对的,猪就应该是非常美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20页)因为猪的头部构造很适合于掘土拔草根。如果审美的性质确是决定于效用,那么“男人就会比女人美得多。”
博克还痛斥了审美的原因在于完善的学说。他说“就感性对像或感性事物来说,完善本身绝不是美的原因。”(《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20页)如:女人最动人的美是在多愁中的美。又如:谦虚的美,谦虚本身就是对自身不完善或有缺陷的一种默认。所以完善并不一定能引起审美反应。
博克用非功利的观点对传统就说的批判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学说的建立,如果只停留在命题的思辨中,那么它的生命力是脆弱的。一种观点只有当它能对旧说进行批判时才能显出它的力量。博克在这一点上要比哈奇生伟大的多。
那么事物的什么原因能引起爱的愉快呢?审美判断即不是理智的产品,效用的结果,测量的结论,难道审美的原因就没有了吗,就只剩下一个非功利的空架子了吗?博克的研究表明,审美的原因在于,第一,比较小的;第二,光滑的;第三,各部分的方位有变化;第四,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娇柔纤细的结构;第六,颜色净洁明快;第七,颜色间构成多样的变化。(《美学向导》第154页)因为这些因素是通过感官接受来的性质,所以它们合乎无关欲念的要求。
到此为止,博克将审美判断的非功利系统化,形式化,比哈奇生进了一大块。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博克在非功利说的创立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博克的论证太机械了。他把审美的原因看作是事物的因素对人心的机械作用,而忽视了人的感觉的复杂性。导致了把审美判断同引起审美活动的原因混同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对审美判断非功利说给以极大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很多的,这里有比哈奇生早一点的爱迪生,有著名的英国画家、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另外还有十八世纪末从事审美研究的阿里生。
爱迪生把人的感觉、想想和理解看做是相互区别的不同的心理能力。他以“想象”作为研究课题,著有《论想象》。什么是想象呢?爱迪生认为是一个对象的美能使人高兴或愉快。实际上爱迪生的“想象”这一术语在其著作里含义是模糊的。他自己也曾承认过,但爱迪生是把“想象”看作自己体系的初始概念,并做着从中排除掉不是想象的成分的努力,“一个有教养人的想象,……对原野和草地的景色所感到的满足,往往要远胜于对它们的占有者。”(《美学译文》第38页)这里爱迪生用实际的审美鉴赏经验为我们界定了想象的内涵。一种无关占有欲的静观就是想象。由此他认为“想象的愉快”也就是审美的愉快,而审美的愉快实质上是非功利的。我们被美所打动,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打动,我们一见和谐的事物,立刻就会感到它美。爱迪生的想象理论其实研究的只是审美判断产生的一瞬间的现象。加之他术语上的含糊,使他的非功利说难于应付功利说的挑战,但爱迪生的理论的确影响了一大批英国美学家,如哈奇生。
荷迦兹则从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中对审美判断的性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形式在艺术中是由适宜、变化、一致、错杂和量所构成。正是由这一形式才引起人们的美感。他认为在所有线条中蛇形线最美。由于荷迦兹是以绘画艺术为对像来研究美感的,这就不能不局限住他。使他把艺术形式的构成因素看作审美的起因。虽然他没有谈到非功利的问题,但他的蛇形线因利于眼睛的追逐变化而引起美感外,则无其他原因。这与后来的实验美学有一致的地方。实质上荷迦兹将审美判断局限为某种绘画艺术的鉴赏力。
阿里生以研究“审美态度”为中心,对审美过程中的“心灵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审美判断仅仅排除了利己心的动机还不够,还要有“心灵的气质与审美对象相适应”。因为这一适应的性质是非利害的。他说:“心灵状态是最利于鉴赏情感的。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注意力很少会想到任何个人或私人的特殊方面,所以我们才能接受对象所能产生的全部印象。只有在我们心灵状态处于空白状态而未被其他杂念所占领的情况下,鉴赏的对象才能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美学译文(2)》第32页)阿里生把非功利性贯穿于审美判断的全过程,他的前辈们大多从审美判断动机或起因的非功利上去立论,看上去难以说服人。因为在一个人认为什么事物都与人无利害关系时,将自己孤立起来去做审美判断,显然这种先以规则要求人按程序去做的活动,其本身是否审美活动就大可怀疑。阿里生明显的继承了洛克的“心灵白板”的理论,从审美的“心灵状态”出发,以心灵上的“空白的和闲暇的”与审美对象的相吻合而产生的愉快为审美判断确立了非功利的性质。
以上的理论,使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非功利说的倡导者主要是英国人,这一点使当代的一些西方研究者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美学研究中的“非功利说”具有划分近代与古代美学界限的重要意义。(美国人斯托乌尼兹持这一观点)我认为,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美学界关于审美判断性质的研究中,伦理功利主义,早期快感功利说在欧洲各国有很大势力。就连哈奇生的老师夏夫兹博里都是一个伦理功利主义者。原因何在呢?十八世纪是启蒙运动的时代,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武器,理性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人们对非理性状态下的一些意识活动还不十分注意。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英国美学家开始研究审美判断的非功利性质,如阿里生就十分注意心灵的知觉状态。在面对传统功利派的优势,非功利派的局限使其对十八世纪欧洲美学界影响甚微。非功利说的种子在英国美学家手上种下了,到了十九世纪它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