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宗教,我从没有教徒们的崇拜和信仰,却丝毫不影响我的虔诚和对美的欣赏。遇到寺或者庙我总喜欢走进去一探究竟,并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心得以沉淀。
为了不辜负这凉爽的秋日,也为了将自己从无法掌控的胡思乱想中拉出来,我决定说走就走,来看看这从春日就开始期盼的北京地表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天宁寺塔。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一说是唐朝),名字和布局几经周折,在清代稳定下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朱棣军师姚广孝在功成身退后也在天宁寺住过。塔是辽代砖制,形态独特。据说最初底座上的莲花为铁制,可以注油燃灯,后来维修被换为现在的砖制。
出发前看到天宁寺塔和现代烟囱比肩而立,在分岔路口犹豫之时,突然看到远处耸立的烟囱,立马确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就这样,转进一条停满车的小路,我看到一座古朴的寺院。
不用扫码不用登记,也没有特别的安检,自助通过安全门就直接进入。山门和其他寺院一样,弥勒佛笑迎天下,韦陀则背向而立。两侧的四大天王色彩艳丽又生动形象的站在墙上,看得出是新画上去的。
看着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脑海里蹦出那三个姿势,却没一次能准确说出,暗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弄清楚。也许就是这个念头的萌芽,让我这场出行变得与众不同。
出了山门抬头就是古塔与烟囱的碰撞,抓起手机就是定格。环视下来发现钟鼓楼的规模并不大,但门前摆放的莲花别具一格,惹人喜爱。走上前,发现钟鼓楼里分别供奉着地藏王和观世音两位菩萨,也是少见的设置。
院子里的人并不多,且除了我之外,看上去都是虔诚的教徒——在香炉前拿起三支香,恭敬地点燃、许愿,接着就是大拜三次。而我则是带着好奇走近香炉,仔细看着正前方的佛前灯。旁边一张红纸上写着燃灯偈的内容引起我的好奇,通读下来,感叹发愿人的无私和佛法无边。灭除心头火,是我这趟出走的一个小目标。
这会儿才想起来没注意正殿的名字,按照惯例应该是“大雄宝殿”。没有注意的原因是看不到牌匾,正殿前方接了一个大大的遮阳棚,是为了给来拜佛的居士们提供打坐、休息的场地。
我准备把天宁寺塔放在最后细细品味,所以尽管大殿内一览无余,我还是看了又看。大殿(接引殿)供奉的是一尊近六米高的金丝楠木雕刻的阿弥陀佛,神态慈悲安详。恰好有一群穿着统一的居士在大殿里探讨佛法,旁听一二,佩服她们的虔诚和侃侃而谈,同时也听来一些奇闻轶事通过围观讨论我注意到站立的阿弥陀佛身体向前微倾,据说如此设计是为了让佛祖看起来更加慈悲,正面如此侧面亦然。
大殿两侧墙上相对描绘了两个场景,左侧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以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右侧是释迦牟尼讲经传道以及文殊、普贤菩萨。
当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要走出大殿时,抬眼望去怔住了。天宁寺塔被施工绿网围了大半,就像戴上了全副武装的口罩。走近一看,原来从7月份就开始了维护施工,很是遗憾,只能从露在外面密檐中感受这辽代古塔的魅力。塔身是十三层的密檐,它代表功德圆满。十三层宝塔则是佛塔中最高的级别了,一般只有皇家寺庙才允许修建(天宁寺就是敕建)。
令人欣慰的是公告中贴心附带了官方美篇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各个角度的古塔身影。还有大殿中佛像背后特意是一副塔身绘像,极具美感。
计划半天的出游,不到60分钟已经结束。游荡在院子里的我被这静谧的氛围所吸引,返回大殿前,有人闭目打坐,有人口中念念有词,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地磕长头。这些人心中定有很多话想和佛祖说吧。
离开候,我特意再次去看了燃灯偈。那时,我的心头火已经灭除。
对了,来看看韦陀菩萨的三种姿势吧!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俗称挂单;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天宁寺里拜一拜,平安是福传三代
阿淼写于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