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持家
渭婆去世那年,妈妈11岁,舅舅14岁,小姨4岁。
妈妈每天在锅灶上给一家人忙饭,灶台在炕头边上,妈妈身子骨瘦弱,个子矮小,做饭的时候,都要踩着板凳,才能用上力气使劲揉面,擀面,切面。
家里的针线活也是她一个人的,渭爷和舅舅的男人鞋子,鞋底厚,针线密实,每做一双鞋子,小手都磨出泡。妈妈说,老奶奶来定娃娃亲的时候,就看上她的活儿了。
还有小姨,她和妈妈的感情特别好。自打小沫记事起,她们就书信不断,包裹不断,隔两三年,就会相聚一次。小姨出嫁,治病,孩子结婚,盖房子,穿的用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妈妈都尽其所能的操持。老家亲戚需要走动,探望,礼事的也是小姨替妈妈去。妈妈说,小姨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她又当姐又当妈,小姨是她最亲的亲人。确实她们姐妹俩从未婚少女到花甲暮年,相持相念,一路走来,情谊厚重。小沫想来,那种骨肉至亲,血浓于水的情感也就如此。
(六)铜马勺
铜马勺是小沫在家里看到年代最久的物件。
马勺通体用黄铜铸成,开口直径约23公分,最厚的边沿接近3毫米,最薄的边沿也有1毫米,高度约85毫米左右,大约有1斤重,弯型把手是空心的半圆,由粗变细的弧度造型正好可以用整个手掌握住,尾部的细弯勾是用来挂在水桶沿上,方便提起不落入桶底。 因家里常年使用,黄铜发出的光泽很亮,圆口边上有一道裂缝,但是不妨碍舀水。后来家里不用大水桶盛水了,铜马勺就成了古董,让哥哥当祖传家当收藏了起来。
说起铜马勺的故事,小沫的妈妈特别自豪。听妈妈讲,这个铜马勺是小沫老奶奶用一个银元买的,老奶奶一去世,整个家就散了。按照家族商会安排,小沫9岁的爸爸和12岁的姑姑分别过继给了亲戚家。老奶奶家里的土地,银元,物件统一由家族分了,铜马勺让老姑奶奶顺手拿走了。
妈妈和爸爸结婚后,家里很穷,从爸爸口中得知家里铜马勺在姑奶奶家,就告诉爸爸说:"你不好意思要,那我去,是咱家的东西,我就能拿回来。"
小沫的老家有个习俗,就是过正月十五,舅家人是要回娘家给孩子们送灯笼。到了这一天,妈妈拿着灯笼去姑奶奶家探亲。进了院子和姑奶奶一边拉呱一边找铜马勺,走到大水缸跟前,探头看见了铜马勺,二话没说就提了出来,接着给姑奶奶说:"你侄子说,马勺是我们家的,今儿我就拿回去了。"
小沫听着妈妈讲,也很好奇,多嘴地问:"那姑奶奶愿意吗,你就拿了?"
妈妈说:"当然不愿意,可我没管,就是拿着不给她了。"
姑奶奶嬉笑着说:"你等下一个集市,我买了马勺,你在来拿。"
妈妈说:"我来一趟那么远,还不知道下一集来不来呢。姑姑,你家里的小锄头我要一个。"
"家里没有小锄头。"姑奶奶低着头捏着腔调,心里压根就不想给。
妈妈说,她早看见梁绳上挂着有,走过去拿了下来。就这样她一手马勺,一手锄头,扛在肩上,甩着两个辫子,哼唱着歌就走了。步行20多里,一路欢歌蹦跳回到了家。那年妈妈21岁。
事后很多年,小沫见了亲姑姑,提起铜马勺物归原主的经过,姑姑竖着两个大拇指说:"还是你妈厉害,有底气!要是没有你妈去拿,咱家连个物件都留不下,让他们分家产还不算,连人都看不起了。"
铜马勺也是小沫和哥哥儿时喝水的记忆,他们玩累了,热的出汗了,回家拿起马勺舀凉水,大口大口的喝,咕咚咕咚痛快极了。小沫因此还得了一个有趣的绰号叫"急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