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创建于3600余年前,一个在《史记》中被称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辉煌国度。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支毛笔、第一个县......
在这段历史中,更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的霸主楚庄王;还有那位至今仍存在于端午节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抱石投江的屈原......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楚国已经像他们所崇拜的凤凰一样,成为了一个“传说”。
记录片《楚国八百年》,为我们揭开了楚国这个曾经一度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神秘面纱,纪录片用丰富详尽的资料与精美的影视画面,还原了楚国从起源诞生,到成为问鼎中原的霸主,再到为秦国所灭的这段尘封的历史。
一直渴望被中原王朝认可的楚国
楚人的先祖
屈原在《离骚》中自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后裔”,就是说楚人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三皇五帝中颛顼高阳氏的后代。
高阳氏的后代重黎氏因为具有能使天下遍布光明、使人间充满温暖的能力,被命名为火神祝融。
因此,楚人的祖先就是祝融,而楚人也继承了祝融擅长点火的能力。
楚人的迁徙
三千多年前,兴建不久的商朝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断驱逐中原大地上的部族。
楚人部族由于不被商人王室认可,同样被从中原黄河流域驱逐。
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史官记录的《楚居》中,详细地记载了楚人的迁徙路线:河南新郑一——桐柏山——丹阳——湖北荆山。
在一路南迁的过程中,楚人一方面经受恶劣的自然环境长途跋涉,一方面又要面对穷追猛打的商人。
楚人也正是在这种长期磨难中,逐渐积累培养出一种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
助周伐商
从楚人被驱逐到南荒之地那时起,楚人就一直渴望能够重回中原故土。
一代又一代的楚人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他们原有的中原文化习俗,也逐渐被南方部落的文化习俗所替代,而返回中原故土的梦想,亦成为天边的星辰一样遥不可及。
在放弃了返回中原故土的梦想之后,楚人只保留了一个最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够被中原王朝认可。
只可惜就连这个愿望,也始终无法实现。
尽管楚人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原血脉,尽管若干代楚人的首领,不断向商王朝贡献出自己最好的物品,但是在中原人眼中,楚人从来都是蛮夷,总是处于被看不起的状态之中。
直到商末年,被商王囚禁七年之久的周文王姬昌联合一众部落,欲推翻商人统治。
姬昌派出使者来到楚人部落,希望楚人派出人员一同作战。
当时楚人首领鬻熊欣然接受了作战邀请,他认为:
如果姬昌成功,楚人可能就有机会重新返回中原,或者至少是能够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再不然也能够在联合作战中,重击商人,报一报长久以来在商人那里受到的屈辱。
尽管首领鬻熊在征伐商人的战斗中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在周王朝取得了伐商胜利、分封建国之际,仍旧没有让楚人实现日思夜想的愿望。
在周王朝分封诸侯的名单上,并没有楚人的位置,楚人在这场战争中,倾其所有,却终究没有换回一丝应有的回报。
受封子爵,楚国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饱受委屈的楚人自强不息地在长江流域附近的这片土地上耕耘、发展,直到周成王继位,才想到分封嘉奖当年有功之人的后代。
鬻熊的曾孙,当时楚人的领袖熊绎被周成王册封为子爵,尽管封奖的土地只有区区五十里,但对于楚人来说,这时的楚地终于被中原王朝承认,终于有了政治合法性。
历史上对于楚国的建立,也往往都从“熊绎受封建立楚国”开始,而熊绎也被称为“西周诸侯国楚国始封君”。
盟会受辱
尽管楚国得到了“官方认证”,但周成王仍旧没有将弱小偏远的楚国放在眼里,中原的众多诸侯国也依旧认为楚国是蛮夷之族,看不起实力微薄的楚国。
在若干年之后,周天子在定期召见诸侯的盟会上,让毕恭毕敬、一心渴望受到诸侯礼遇的熊绎不得不再次面对残酷的现实。
熊绎到达周王朝国都镐京之后,被分了三项任务:贡苞茅、设望表、点祭祀火种。
作为一国之君,不仅被当作“打杂”的下人来使用,甚至熊绎连盟会宴席的大殿都不曾进入。
从祖先鬻熊帮助周文王伐商开始,楚人就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一次次地被漠视、被嘲笑。
此时的熊绎怒火在胸中燃烧,他似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与其逢迎讨好,祈求他人尊重自己,不如让自己强大到让人无法忽视!
韬光养晦,强大自身
熊绎压抑住了内心的愤怒,毕竟楚国目前的实力确实不足以让他人重视,在真正强大之前,他选择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面对周天子,他采用了更加殷勤的态度对待,谨慎地完成周天子命令的每一项任务,积极地准备朝贡贡品。
在这一时期,楚国在熊绎的带领下,开启了向东、西、南三向征战扩张模式。他们先后占据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大片土地,逐渐成为除了周王朝分封的几个诸侯国之外的、地盘最大的诸侯国。
再封无果,放弃诸侯义务
几十年过去了,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继位。
按照固有惯例,新继位的天子会为了巩固当时的统治进行分封。
在周康王时期,大约有七十余个诸侯国,而在这些诸侯国中,地位显赫的诸侯均为周王的亲族,数量多达五十个之上,此次分封,楚国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而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是那个弱小的楚国了,日渐强大的楚国面对再次被傲慢的中原人无视,会怎样呢?
这一次,楚人选择不再尽子爵义务——拒绝奉上贡品!
昭王伐楚
在周昭王眼中,楚国这个南方的蛮夷之族,竟敢明目张胆地与周王朝作对,与我周天子作对,简直是自取灭亡!如果不给它点颜色看看,自己这个周天子岂不成了笑话,还如何服众呢!
盛怒之下的周昭王决定“杀一儆百”亲自带兵出征,率领六个师的部队讨伐这个“大逆不道”的南蛮楚国。
也许在周昭王及中原诸侯眼中,楚国是一个根本上不了台面的小蛮夷,可谁能想到,这场战争却经历了八年之久,最终周昭王也死在了这场战争之中。
这场战争之所以会令周天子大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楚人为本地作战,熟悉地形、气候,并且尚武的楚人作战英勇,更没有中原作战时的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同时,周天子远途跋涉,不熟悉地形、气候,就如同现代远征军一样,将战线拉得太长,面对楚国两万部队分散而成的多股游戏部队,不堪其扰。
楚人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迫于多方压力,他们不得不继续向南迁徙。
从始至终对中原充满无限向往的楚国,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被迫南迁,但是通过这次战争楚人意识到自己的能量与实力,他们再也不是任人宰割、孱弱不堪的弱小国度了。
分封三子,挑战权威
就像尼采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楚人已经习惯了在挫折中顽强生存,继而强大自身。
就在楚人强国兴兵闷头发展之际,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熊渠。
此时的周王朝王室渐趋衰弱,中原诸侯纷争渐起,熊渠带领族人加大开疆拓土的进程,先后攻打庸国、扬越、鄂国,将楚国的势力推进到江汉平原一带。
至此,楚国日渐兴盛,国力大增。
作为楚人的精神领袖,熊渠的丰功伟绩,颇为楚国人骄傲与自豪。
在楚国人眼中,楚国的版图、实力难道不值得更高的封赏吗?难道还只维持在一个区区的子爵地位上吗?
楚人对一再被周王朝忽视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终于在某一天,熊渠对着自己的子民高呼:“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你们中原人不是看不起我们楚人吗?无论我们怎么做,怎么强大,你们总是将我们当作偏远地区的蛮夷之族吗?
那么,我今天就当这个蛮夷了,我现在也不稀罕你们的加封,我自己称王!
熊渠并未像近百年后他的子孙楚武王一样自己直接称王,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了王!
随着暴虐的周厉王的继位,熊渠担心对儿子的封王会招致周厉王的讨伐,于是又将封给三个儿子的王撤销了。
纵观楚国从初建到初兴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1.作为中原地区火神后裔,楚人始终寻找各种机会,试图获得中原王朝及诸侯的认同。
2.尽管楚人认为自己是中原后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几百年沧海苍天,楚人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与中原文化早已大相径庭。
3.楚国励精图治,在西周晚期时的国土面积已经相当于几十个诸侯国面积的总和。
4.日益强大的国土面积与实力,让始终得不到中原认可的楚人的自尊心极度受挫,从而产生了一种“求而不得”的逆反心理。
求而不得,特立独行的楚国
任何一段历史都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在楚国初兴的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仅看到日益强大的楚国,更看到整个中原地区的变化、周王朝的衰落。
随着“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骊山被杀,整个中原进入了东周的春秋时代。
天子衰、诸侯兴,周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已经开始松动,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威严与实力。
在熊渠去世百余年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在楚国大地上带领楚人拼搏出一片更为宽广的天地,他就是楚武王熊通。
弑君篡位,频频发生的楚国
楚人经年累月不满中原王朝及诸侯对自己“蛮夷”的定位,然而在很多事情上,楚人确实常常做出一些惊蛮夷、震华夏的骇人之举。
按照封建制的设定,一个国家由天子授封,继而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尽管这种制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经常出现没有能力,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庸君),但这在当时仍是政权平稳过渡的最佳方案,更是一种礼制,一种规则。
而这种礼制与规则在楚国的历史中,却多次被打破。
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中,大约有八位国君都是通过弑君篡位获得王位的。
熊通的哥哥楚蚡冒去世,按照礼制楚厉王的儿子应继承王位,熊通策划了一场宫廷政变,将自己的侄子杀害,成为了楚国的国君。
弑君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在西周初的春秋时期的中原地区,并不像战国时那样频发,在当时还是属于倒行逆施的行为。
在弑君篡位的君主中,熊通算得上是一位雄主。
也许是因为得位不正,更需要证明自己的治国才能;也许是因为自己用性命换取来的江山,更值得为之进取拼搏,熊通自从坐上王位的那一刻,就要求自己必须有一番作为,要让楚国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国土面积更加广袤,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诸(国际)地位更加显赫。
春秋第一县
登上楚国最高权利宝座的熊通开始大展拳脚,一举收服了位于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实力不弱的权国,并将收服的权国归纳为楚国的一个“县”“春秋第一县”由此诞生。
“县”字由“悬”演变而来,意思是“县”是悬挂在中央手中,所有权利始终被中央掌控。
同时熊通再次向周天子讨封,结果可想而知,周天子本来就对熊通弑君篡位颇有微词,如今面对熊通毫无来由地讨封,更是借机羞辱一番,于是楚人再一次遭到了周王朝的拒绝。
此时的楚国犹如青春少年,而周王朝已经是步入暮年了。
随着中原混战事件不断升级、局势混乱,楚国发现中原越是混乱,越是有利于自己发展,因为中原的诸侯国已经自顾不暇、杀声四起,根本顾不上远在南方的楚国了。
三伐随国,自封为王
深谋远虑的熊通,从一片混沌的时局中发现了让楚国更加强大的资源——铜矿,而位于楚国东北方的随国,就是储存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的诸侯国。
熊通将目光移到了随国,于是,这个和周天子同姓的姬姓小国,因为自己丰富的铜资源,成为了楚国要啃的硬骨头。
公元前706年,熊通率领楚军开了对随国的征伐。
随国在版图和军队人数上虽然无法与楚国相比,但是武器精良,又是本土守卫战,熊通所策划的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十几年。
在楚国攻随的三次战争中,第一次楚国无功而返。
在这次攻随战争中,楚国意图让随国向周天子代己请封,原文为“请尊楚”,然而周天子仍旧严词拒绝;
愤怒的熊通喊道:“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意思是既然周天子不给我加上一个尊贵的封号,那么我自己给自己加!
熊通为我们贡献了“自尊”这个词,还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如何“自尊”的好“榜样”!
自此楚国国君都以“王”自称,而熊通就是楚国的第一任“王”,史称“楚武王”。
两年后楚国再次攻随,取得胜利后,签订盟约,修好数年;
第三次攻随时,距离第一次攻随已经过去了十六年,熊通已经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
不幸的是英武勇猛雄才大略的楚武王没能亲眼鉴证收服随国的伟大壮举,在出征的路途上,楚武王病逝。
楚人为影响士气,秘不发丧,最终楚君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胜随国,随国完全臣服于楚国,成为了楚国版图中的一部分。
楚国的发家史——青铜
楚武王熊通为何会将目光锁定在随国,随国所拥有的铜资源为何如此重要?
事实上,正如《左传》中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于祭祀与战争,而这两件事情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铜,青铜礼器与青铜制造的武器。
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远在夏商时期,人类就告别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青铜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楚武王所看重的随国的铜资源,正如如今世界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所以,当楚国日渐强大,拥有一定实力之后,开始觊觎随国的铜资源,70岁的楚武王熊通宁愿在身体有重疾的情况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亲自出征,为楚国拿下随国的铜资源,为子孙后代和楚国的发展奠定殷实的基础。
楚国国君“越级称王”所引发的思考
1.被封为子爵、封地五十里的楚国,为何会不断要求抬高授封品级?
周成王授封熊绎为子爵,并让他在朝贡会盟时行使“伺候人”的工作,此时的楚人毫无办法,因为此时的他们确实是实力弱小,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但随着实力逐渐增强,国土面积成倍扩增,楚人如何还能忍受低人一等地存在于诸侯之间呢?
如果我们读《春秋》、《左传》,我们就能注意到,在提到中原各位诸侯时,使用的称呼一般都是宋公、曹伯、齐侯等,而称呼楚国则使用楚子。
这就相当于开一场论坛,与会的都是宋部长、齐厅长、曹局长,然后出现一个楚科长一样。
对于实力弱小的楚国来说,子爵这种名分总是“聊胜于无”的,毕竟是给予了政治合法性,但是到了楚国实力强大、版图足以是十几个诸侯国面积总合的时候,这个“楚科长”的称呼对于楚国来说,实在就是一种羞辱了。
所以,楚国惺惺念念希望抬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使劲浑身解数仍旧没有得到周王朝加封之后,产生了一种求而不得的叛逆心理,“我自尊耳”!
2.周天子不封楚国,仅仅是因为楚国弱小,是蛮夷之族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来看看封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封建社会”,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只有在周朝,而所谓封建,就是分封、建国。
武王伐纣灭掉商王朝,新兴起来的周朝根据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功臣功绩大小来分封土地、分封爵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家族成员与属下去到自己分封的土地上治理生活。
一方面他们可以替周天子镇守四方,另一方面他们会按照爵位品级向周天子尽相应的义务,并在有战事时响应周天子的号召参与作战。
在这样的宗法关系中,国政就是家政,政治关系就是亲属关系。
受封的爵位按高级到低级依次顺序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熊绎受封的子爵,就是一个级别非常低的爵位。
同时,在地理区域划分中,还有一个系统——五服,这个五服是按照周天子所在的核心区为中心到边缘的荒蛮区域,依次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楚人所在的南方长江流域必然属于荒蛮地区,就是属于荒服这个级别,荒服这个级别的义务基本上就是表表忠心、朝见天子、进贡一些特产而已。
对于周天子而言,楚人离着自己的国都千山万水,就算有什么战事,他们也无法及时救援参与作战,同时相隔如此之远的楚国对于周天子的威胁也没有那么大,也无需安抚拉拢。
所以,在周天子的眼中,楚国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南蛮子,给他个子爵都已经是恩典了。
3.楚国国君自封为王,周天子就一点脾气没有吗?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
公元前771年,进入东周春秋时期,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自称为王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04年。
楚武王说出“我自尊耳”,自封为王的时候,西周的末位天子周幽王已经被杀许久,而东周时期的周王朝的权威早已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是被众诸侯架空了。
在西周覆灭之后,各诸侯拥立原先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史称周平王,动迁至洛绎(洛阳)。
周平王初年,饱受西戎骚扰,秦国的“襄公立国”就是在保护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公)的。
此时的中原王朝、周王朝时局动荡,周天子更是自顾不暇。
对于楚国国君熊通自封为王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难道没有脾气吗?
其实,周桓王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装聋作哑”罢了。
楚国国君公开自己称王,一方面是楚国长期受到歧视,压抑之后“自尊”自强的结果;另一方面
也反应了楚国实力的强大,同时显示出周王室和整个封分制的衰落。
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原诸侯眼中,即使楚国国君称王已经成了公开的既定事实,但是他们仍旧从心底里不认可。
虽然分封制秩序已经被破坏,但是礼制的传统也不是一下子就彻底消失的。
即使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孔子在很多著述中、左丘明在《左传》中,对于楚国国君的称呼仍旧使用“楚子”。
每一个辉煌的国家,历史上都会有几位伟大的英主,比如秦国的秦穆公、秦孝文王、秦昭襄王.....楚国也不例外。
在“我自尊耳”的楚武王之后,楚国先后出现了“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宣威盛世”的楚宣王.....春秋时期,一代又一代的楚王将楚国一步步推向历史舞台最耀眼的霸主位置。
楚国,在先秦时期的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曾经璀璨夺目的存在过。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将一一为我们精彩讲述,在这颗流星消失之前,它还经历过什么,又为我们留下了哪些令人唏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