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声音的故事

      从小我就是五音不全的,所有唱的节目都跟我无关,可是我从五年级开始就对演讲感兴趣,可能就应了那句“缺什么补什么”的老话吧。不过这方面回想起来的片段都是不愉悦的:五年级的时候背书被老师骂眼睛乱翻像死鱼;初二当了班长居然没一次公开说过什么话;高一当班长要排个节目愣是一个都不敢担当,说话发音总会让我出一身汗,每一个想出人头地的时刻都让我尴尬至极。大学跟男朋友去歌舞厅总是他唱我舞,然而对选男朋友私下里有一条一定要会唱歌,我从未跟人说过,因为这是潜意识,当初并没有意识到。

      最早对声音的感动是在大一,遇见让我感觉温暖的男友,长得其貌不扬,可是几曲歌唱得深情款款,雄壮威武,我被声音宠爱了一把,以至于后来分手初期,听到他常为我而唱的那曲歌依然会难过落泪。

        第二次对声音的关注,是开办早教了,常常老师给我们讲座,提到要多接触自然的声音,一定要选择好的音箱,我才理解为什么我老公和儿子对音响那么矫情,在我们家庭月薪才4000元的时候就狠心要买1万多的雅马哈。后来又听了一次Jason老师的讲座,他现场直接飙歌,我和在坐的妈妈们内心都骚动起来,神魂颠倒地跟着他这样跳,那样跳,开心无比。

      然而触动最深的是,依莎老师为我们请来的一个声音专家王明军老师,第一次知道原来朗读的抑扬顿挫不是简单的高高低低、停顿间歇,装腔做调 而是声随身动,情随境转。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我知道前半句要该把那种颓废的情感读出来,却不知道该怎么读,于是自己假装出低沉难过的腔调。直到专家读到,才发现天上地下的区别,听到他阐述才知道:读枯藤时那是低头被压抑的音,老树是抬头看昏鸦的落寞,这两种都在近处。等读到小桥流水人家时候,眼神是转到远处的,声音也略放开,看炊烟袅袅,流水人家不禁羡慕起家的温馨来。 我竟然感受到声音的美了。

        昨日为女儿选声乐老师,遇见一位执迷与声音的老师,听他侃侃而谈,又是一种学问:声音本来应该是一种自然轻松的发声,但是因为受到家庭和自身情绪的影响,改变了发音的方式,变得漏气,挤压,或者假声。他提供的服务是让孩子自然地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引导我们去体验自然的声音的美。细听了几个宝贝的音频,果然无论高音低音,都发现孩子们唱的轻松愉悦,回头发现身边的人竟然好多好多听听都累。联想做老师的十个有九个人都容易嗓子哑了,他说都是不正确的发音姿势造成的。而一些平淡的声音也是因为声音发出的部位不对,才让本来很有张力,或该深厚的感情失去了味道。

      嗯,身体是智慧的,值得好好研究一下。我偷偷地想。一如既往地感谢关娜老师,把我引导到一个触摸得到自己的领域,从关爱自己的感受到关爱身体的部分,从可以爱自己开始到可以这样真正地爱别人。声音是一条线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