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三十七【735】2024-3-16(2)
原文
十四△何本高,湘阴归义人,兄弟六人,行三。咸丰三年十月入王璞山营。侍一百,壮四百,朴实。
十四△陈青云,五都萧家冲人。先充为字号勇,在金鹅山打仗。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官殿入璞山营。兄弟四人,居三。眼圆儿动,不甚可靠。语次作呕,眼似邹圣堂。
十五〇刘光明,湘潭石潭人。四年三月十一,在岳州城内战船接出,年二十七岁。父年四十六岁。母没,有二弟。明白安详。
十五〇〇刘松山,七都山枣人,曾在季洪处当长夫,四年冬,在铜钱湾入璞山营。其兄在岳州阵亡。母存、父没,嫂嫁,有二侄。据称,东安、郴州之战最苦,吉水潭、四墟之捷最伟。王枚村不言而善战。挺拔明白。
又附记建昌绅士
蔡梦熊,渔溪,万年教官
蔡樟元,豫卿,庚子举人,梦熊之侄
万恩辅,仪唐,甲辰举人
黄士鈖,秀峰,丙午举人
崔煊,春圃,崔斌之子
李鸿卓,黄平州知州,庚午举人,巳卯进士
李松龄,小梧
咸丰八年(1858)九月十五日
鉴刘松山等四人
三个多月前,曾氏为父亲守孝一年零四个月后,奉旨再次出山。朝廷给他的任务是:统率湘军救援浙江。于是,规划大计、筹措粮饷、调遣旧部、签发军书,便成为复出后的曾氏的日出事务。曾氏离开前线一年多了,旧部也多有变化。其中,人员变动是最主要的。会见属下,是曾氏的重要事情。对于初次见面的营销一级的军官,他会在日记中留下简单记录。他的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二是籍贯,三是入伍年份,四是军营经历,五为家中情况,六为曾氏本人的感觉。觉得好的画圈圈,不好的画三角形,拿不准的则不做记号。这面谈之印象即属于品鉴的范畴。
九月十四、十五两天,曾氏召见老湘营中的四个中级军官:何本高、陈青云、刘光明、刘松山四人。
对于这四个人,曾氏分别作了如下记录:
何本高,湘阴归义人,有兄弟六人,排行第三。咸丰三年十月进入王錱的军营。现掌侍从(即亲兵)一百人,壮丁(即正兵)四百人,人朴实。“朴实”,本身曾氏对人的褒奖用语,而曾氏对何本高的评语又仅此一词,按常理,曾氏应该对何有好感,但他却在何的名字上方画上三角符号,也就是说对何印象不佳。这是为什么?笔者(唐浩明先生)猜测,或许是何的朴实过了头,显得呆板。当然,也可能是曾氏对何还有另外的看法,那些看法影响了曾氏对何的好印象,而曾氏并没有点明。
陈青云,湘乡县第五都萧家冲人。起先充当普通团丁在金鹅山打仗。咸丰四年五月在湘潭大官殿投王錱军营。兄弟四人,排行老三。眼睛圆而好动,不太可靠。言谈之际令人作呕,眼睛像邹圣堂。从“眼圆而动,不甚可靠”八个字中,可以看出曾氏认为一个人若眼珠子过多转动,有可能不诚实不专注,所以不可靠。既不可靠,又有作呕的言辞,所以曾氏对陈青云的印象不好,在他的名字前面画了一个三角形符号。
刘光明,湘潭石潭人,咸丰四年三月十一日,在岳州城内由战船接出城,年纪二十七岁。父亲四十六岁,母亲去世。有两个弟弟。心思明白,神态安详。曾氏在刘光明的名字上方画了一个圆圈,代表他对刘印象好。这好印象的原因是明白安详。安详的对立面是躁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在青春躁动的时期,又身在军营这个躁动的环境中,刘光明能保持安详的神态,确实不同寻常,难怪曾氏对他印象好。
刘松山,湘乡县第七都山枣人,曾在曾国葆军营中做长夫。咸丰四年冬天在铜钱湾进入王錱军营。其兄长在岳州战役中阵亡。母亲健在,父亲去世,嫂嫂改嫁,有两个侄儿。据刘松山说,东安、郴州之战打得最苦,吉水潭、四墟之战的胜利最为宏伟。“王枚村不言而善战”,这句话疑似有脱字。揣测文理,此话应该是说刘松山不多说话但善于作战。这一点与“挺拔明白”一起,让曾氏对刘松山的印象极佳:在刘的名字前面画了两个圆圈。
曾氏识人有一个很重要之点,即不喜欢多言语尤其是夸夸其谈爱说大话的人,他说过“楚军历来不用大言者”,他批评当时军营中爱说大话的文人:“近来文人爱好大言,动辄攻城若干,杀贼若干,此大言也。”他看重李续宾,其中有一点便是李不多说话,他说李续宾可以在“稠人广坐之间终日不发一言”。当然,仅仅只是不多话语是不行的,还得要会办事,这正是孔子提倡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李续宾不多说话而会打仗,受到曾氏的极大信任,刘松山也是“不言而善战”,故而曾氏也极看好他。
刘松山后来积功升至老湘营统领。在同治五年左宗棠奉命出征西北时,曾氏将老湘营交给左调遣,并在左的面前极力推荐刘松山。关于这件事,左后来在为刘请恤时郑重向朝廷说明,并因此而有对曾氏“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的盖棺定论。
同治九年,刘松山在西北金积堡战役中阵亡,年仅三十八岁,无子,留下的老湘营由其侄儿刘锦棠统领。这支由刘松山带出的劲旅,后来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刘锦棠也因此成为第一任新疆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