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有求于他到追求他
“父啊,求你让爸爸妈妈赶紧回家吧,好让他们带我去看电影,不然就来不及了。”这是一个孩子的求告。
“父啊,我努力了,求你让我这次考试考个好成绩。”这是一个少年的求告。
“父啊,求你让我进入心仪的大学。”这是一个考生的求告。
“父啊,求你赐给我一份好工作。”这是一个年轻的求职者的求告。
“父啊,求你赐给我这位心爱的女孩。”这是一个恋爱中的年轻人的求告。
……
这份祈福清单还可以无限制地延续下去。从信仰的开端起始,多数人就是在眼睛可见的世俗生活领域对父亲有所求才来找他信他的。换言之,是因为他能为我们成就的事,而不是因为他自身的无比圣洁的性情和因为父通过他独生爱子所彰显的大爱。这就是“风闻有你”。
但如同我们的肉身要成长,我们的心意也要“更新而变化”,从有求于他转向追求他,爱他的炽热之心应远远超过爱我们在世上所最钟情的人。
且看父的爱子在世时教导追随者们如何求告父亲,让我们把事情的先后顺序好好排列清楚: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幼小的时候,只觉得这求告词很庄严很神圣很美丽,直到成年,在患难病痛和孤立无援的绝境中重新念起这些词句,才幡然醒悟:先求他的国和义。
看哪,老师教导我们的求告方式和顺序,乃是先求父亲的旨意遍行全地,满世界都覆盖了,然后才为我们自己求今天果腹所需的一小片面包(give us our daily bread)。虽然,在那之前,每次祈求有形的福气也是以“荣耀你名”的名义,但心思可能还是重点放在具体的事情上。
即便是行为完全的义人约伯,也是在受尽失去财产、失丧亲人、肉体苦痛的折磨之后,才由衷地发出心灵的呼喊:“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得知或听闻或经历他的作为,仅仅是“风闻”有他,“亲眼看见”他却是通过他在患难的炉中拣选我们,在经历水和火的境遇时感谢和赞美他并与他产生最亲密的交通而得来的最宝贵的生命心灵体验。
从此,我们一步步地更加了解父亲的性情,更深入地为他所吸引,不再是归向他的恩典,而是归向他自己,从那个带着请求赐福的清单来找他的长不大的小孩变为可以明白父的心意并为父分忧的大孩子。
是的,在他面前,在他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但长大了的孩子虽然依旧仰仗父亲的看顾和祝福,却能凡事体贴父亲的心意,“长”得越来越像他,只求他所想要成就的,只愿他所愿的--万人都归向他;属于他的人灵性都长进;他的名处处得荣耀、得赞美、得高举。
与人间的亲子关系不同,对父亲有追求的孩子越大越“黏”着父亲,一时一刻也不愿离开他临在的亮光,祈求和代求成为一种心态,像呼吸一样自然,不会像小孩一样等到有求于父亲时才来找他。
始于有求于他,成于追求他,最后的最佳果效、最上等福分就是与他合一,心里也不再有空虚的欲念了。不知我们是否都渴望这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