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生于船,长于船,最后与船共沉没的钢琴师的故事。他是个弃婴,没有名字,所以人们就以捡到他的那一年1900年作为他的名字。1900的一生短暂离奇,也许是上帝怜悯他被父母遗弃,所以赐给他一双神奇的双手,于是他在飞舞的琴键中获得了第二次新生。
眼前是升华灵魂的黑白琴键,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海上钢琴师1900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没有“我从哪里来”这种圣哲式的思考,只满足于“我在做什么,要到哪里去”,这些就足够了。也许那些行色匆匆的旅客会言不由衷的赞扬几句,也许心有灵犀者会对他情有独钟,可是这艘船只是个短暂的驿程,下了船人们再也不会相见,除了1900的朋友,没有人会再次想起这个暴风雨中的音乐精灵,这个在琴键上释放天性的孤独少年。
《海上钢琴师》原本是一篇名不见经传的中篇小说,可经过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妙手点金,把主人公1900塑造成了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坚守内心净地,拒绝生存诱惑的经典人物。在影片中1900放弃了所有的可能会羁绊心灵自由的东西,比如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走下船去,用自己的才华赢得名利地位;比如追求甜蜜的爱情,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再比如在栖身之所要被拆除时,为了现世安稳,他需要隐居在社会一隅。不!他没有和现实妥协,最终选择了汹涌澎湃的大海,于是他失去了一切,只留下尘世里众人的哀叹、惋惜,尽管这种哀叹更多是为自己而发出的。
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1900这种执着于内心的人;另一种是活成标准模样的普通人,其中后者居多。第一种人因为太过认真执着,不愿变通,往往难容于现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目下无尘,一身的幽默才情只为贾宝玉施展,当风雨袭来,她没有任何抵抗力,结果惊慌抑郁一病而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不顾身份、地位,一心扑在爱情上,结果为世俗所不容,最终卧轨自杀;在这里,当1900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居所,他宁愿跟随废弃的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里。对这种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生活非黑即白,没有暧昧的中间色。
更多人属于第二种,虽然前者让生活变得形象生动,可构建社会秩序,维持生命继续延续的,正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感谢1900让我们看到了生活酣畅淋漓的另一面,也敬畏于他用生命告诉我们:梦想比现实的生活更重要。
曾几何时,1900精湛的钢琴演技让很多人羡慕,1900临下船那一刹那的决绝让很多人为自己的苟且羞愧不已,当1900决定以身殉船,又有多少人暗地里流泪?!我们一面渴望两情相悦的爱情,另一面却因害怕失望而敬而远之;我们一面渴望俩俩相对,岁月静好,另一面又疲于奔波在通向无穷欲望的道路上。我们刻苦勤奋,只为了让自己活成标准的成功模样:仪表整洁干净,头脑聪明伶俐,财富源源不断。我们的价值在于众人的仰视,在于财富的累加。我们甚至很少有空思考:这是真实的自己吗?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在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他们不停的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很喜欢1900说的这些话,这常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失去了方向?是否陷入了碌碌无为??这是我喜欢这部影片主要原因。虽然《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剧情荒诞,1900的逃避退缩也无法存活于现实社会。但是,他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过到了极致,单单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尊敬。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行进在自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徘徊在别人的满意和自己的坚持中,有时感到孤独、矛盾,可是如果你能从《海上钢琴师》这部经典影片里,找到了继续拼搏的意义,就证明了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你我并不孤单。
所有艺术原型都来自于社会生活,1900也是社会上某些人的类型,影片已经把这个音乐天才特有的神经质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1900的命运根本无法更改,他也因此成了我们致敬的标杆。
感谢1900让我们懂得了灵魂释放和心灵自由,
怀念那个曾像1900那样追求纯粹的梦想的自己,
最后感谢我们选择了做自己,而不是成为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