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会越来越长,气温也越来越高。
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应着“五体”中的“筋”。春天易伤肝,而肝主筋,肝伤则易致筋脉失于濡养,产生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类风湿等等。
中医学认为,肝木应春。阴历春三月,肝气生发,肝阳易升,容易引起头昏、头晕、失眠、焦虑、抑郁;而肝木生发太过,容易克伤脾土,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道问题。
春分时节木旺土衰,养生宜疏肝火而养脾胃。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的“春分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
什么是春分灸呢?
“春分灸”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顺应节气特性而创立的艾灸方式。
春分灸是在特定时令节气进行温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致宜”的防治思想。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也为艾人们补充更完备的节气灸知识。
我们在进行“春分灸”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灸疗时间要适当缩短,仍以肝经与脾经、胃经的腧穴为主要艾灸点,可常艾灸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
肝俞
艾灸此穴有疏肝理气、降火退热、益肝明目、行气止痛等作用。
脾俞
脾脏的湿热之气,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故名脾俞穴,具有和胃健脾、升清利湿的作用,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之一。
太冲
此穴是肝经上的原穴,艾灸此穴有助于打通整条肝经的经脉,起到理气消肝,增强体内血气供应,疏通郁结,平息内火的作用。
足三里
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是胃经气血流经此处形成的较大气血场,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除了以上身体容易出现的不适,春分前后,还会出现春困的现象。春困虽然不是病,但是不注意也可能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
春困是因为人体潜伏了一个冬天的阳气也跟着散发开来,以供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如冬天潜藏和储蓄的阳气不能满足春天生发的需要,人体就会出现“春困”的症状,中医的解释就是气虚,而西医则认为春困是脑部供氧不足的表现。
用中医艾灸疗法,艾灸关元养生穴,可有效缓解春困症状。除了艾灸关元穴外,配合足三里和太冲等养生穴,更易缓解春困问题。
关元
此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常艾灸关元穴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同时,但凡遇到元气亏损之疾病也都可艾灸此穴。
春分过后,阳光明媚,雨水开始增多,万物进入了生长阶段,今年我们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由于春分这天正好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此时的节气特点是阴阳平衡,故养生也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所以春分节气养生以平和为本,在日常生活中切勿骄躁。
精神方面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桃红李白,百花盛放,此时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起居方面
虽然春分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而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此时,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
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饮食方面
酸增辛春分与惊蛰同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而且今年在进入二之气后,客气为寒水当令,雨水较多,易生湿,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
饮食上可多吃姜、葱、荞、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鸡肉、鲤鱼、鲫鱼等,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