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中,你有多少次没忍住向孩子发火的?
又有多少次朝孩子吼叫完就后悔了的?
孩子又有多少次朝你发火反抗的?
又有多少次你和孩子都躲在一边默默哭泣的?
上述情况我都有,而且正在经历。很多时候发现当父母利用自己优势,在言语或行为上赢了,却在其他地方上输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永远都是输家。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作者提到:
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改善和保护孩子,目的是引导他们,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可是事实上,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大多数都说愤怒、羞辱。虽然这些很多都不是他们的本意,但当情绪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不自觉地这么做了,即使事后自己怎么后悔,下一次发生相同情况依旧会选择朝孩子发火。
那我们注定要做这样被情绪控制的失败父母吗?
当然不是,美国教育专家赛西高夫说: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的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道理都懂,那到底如何改变现状呢,作者付立平在《给孩子的五顶帽子》中给了我们实操落地的解决方案。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亲子关系的矛盾点,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写作业磨蹭,沉迷于游戏,父母觉得自己花钱、出力都没有任何结果。家庭教育专家付立平针对父母和孩子遇到的这类普遍问题,在《给孩子的五顶帽子》中总结了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五大关键要素:学历内驱力、情绪自控力、习惯自控力、学习竞争力、学习抗逆力。
在这五个关键因素中,情绪自控力的问题一直贯穿于亲子关系中,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的好坏。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个有良好的情绪自控力的父母,不会随便对孩子发脾气,遇到问题时,都会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再想办法解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也会以父母的言行为榜样,慢慢地,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把不良情绪化解在心中。
那如何让自己成为有好的情绪自控力呢,作者提供了3个方法帮助父母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父母学会做“排气扇”,孩子才能成为更好的感受。当孩子感觉良好,他才会做得好。
1、情绪暂停,避免感情用事
很多父母在亲子管教中都会说到:我知道不该对孩子发火,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啊。
其实这有个误区,情绪虽然本身没有好坏,但我们处理情绪的方法是有正误、优劣之分。
试想,你正因为孩子考试成绩焦头烂额,大发脾气,这个时候你的老板打电话过来了,你是会大声发泄一番,还是会你们调整语气礼貌对话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是后者,所以情绪表达是可收可放的。它既可以在在接起电话那一刻被隐藏起来,也可以在放下电话那一刻被释放出来。
当父母意识到因为孩子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时,不妨先按下一个情绪暂停键,等自己感觉好起来的时候再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这个办法其实是家里的小朋友教会我的,有一次不知道因为什么他让我很生气,在我正要发火的时候,他说:我想先一个人待会。
我俩分别在不同房间待着,我拿起手边的书看起来,就这样情绪也慢慢冷静下来,也开始想刚才的事情到底是谁的问题。有了这次经验,在之后的亲子管教中,为了避免自己情绪失控,当感觉到自己生气的时候,立马对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需要先一个人冷静下,等心情好一点我们再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正好和书中提供的情绪暂停的四个步骤不谋而合:
Ø觉察:我现在很生气
Ø归因: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Ø处理:我需要先一个人冷静下
Ø安全感确认:等心情好一点我们再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其中,为了让我们快速地冷静下来,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情绪暂停角,看看家里什么地方可以有助于你冷静下来,做什么可以让你暂时分心,帮助你感受好起来。我们也可以为孩子布置一个这样的伽罗,让孩子在情绪激动时先冷静下来。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你去情绪暂停角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等我情绪好一点,我会回来”,这样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们不是在冷战,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生气时的自己伤害到他。
2、破解背后动机
试想一个场景,情人节当天你没有收到爱人的花,有点气恼,回到家,看见爱人把厨房弄的乱糟糟的,你肯定会特别窝火,责怪爱人为什么把厨房弄成这样,爱人端着一盘烤焦的牛排说:我想亲手给你做点饭菜,你今天上班辛苦一整天了。。。当你了解到爱人的目的,怒气是不是逐渐减退了,甚至有点感动。
同理,当我们了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就会变得理解孩子了,同时也愿意去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孩子不会去做没有目的和回报的事情,他们吵架、对抗、叛逆好像是随机而起,但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那孩子做不当行为到底有什么目的呢?心理学家阿德勒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的目的可归为这四个方面: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一看原因很简单,但是识别起来不太容易,因为孩子大多不会主动告诉他的动机,而且即使出现相同的不当行为,每个孩子的动机各不相同,相信很多父母都有求助过过来人经验的经历,可是却发现套用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完全没用,这正是因为父母没有了解自家孩子的真正想法,识别他的背后目的和想法。比如同样是写作业拖延,有的孩子想父母陪着写,有的孩子则是报复父母答应他去游乐园没有做到。
针对这个困惑,作者在《给孩子的五顶帽子》中给父母提供一张《错误行为目的表》来帮助父母快速判断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并找到解决办法。
在用此表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表格横向中的“家长或老师此时的感受”及“孩子的反馈”这两栏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对应查看孩子的目的及解决办法。
比如前天孩子晚上写作业,总是让我给他拿这拿那,让我很是烦躁,好不容易都满足他了,他却在那慢悠悠的写,眼看时间越来越晚了,孩子作业一半都没写,我就彻底发火了:你再这样写,今晚就不用睡觉了,周六也不去游乐场了。孩子就开始闹:我现在就写,明天一定要去游乐园。可是过了一会,作业进步依旧缓慢。
我对应《错误行为目的表》来看看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孩子写作业不专心,我的心情是烦躁,愤怒,当我发火后,孩子的反馈是暂停片刻重复,这样一查看我发现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
于是我冷静下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让妈妈陪着你啊。孩子说:对啊,我今天一整天都没见到你了,早上一起来就没看见妈妈。
我笑了笑,原来孩子的需求如此简单:那好,现在我陪你写作业,明天也陪你去游乐场玩。
孩子立马乐开了花,美滋滋的写作业。
《银河补习班》有一句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器,他们能够感受到大人是不是真的爱他。
当我们总能透过孩子的不当行为发现孩子背后的想法,并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就会知道,原来父母一直都关注和关爱着他,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可以向父母救助,用积极的方法来表达,父母会和他一起解决。
3、正确看待错误
前段时间育儿群里有个宝妈分享了一个事情,有一次她出去拿快递,由于就在隔壁,她就让孩子自己在家,当她回到家后,发现孩子把食用油泼在地板上到处都是,而孩子正坐在油里面玩,当看到妈妈回来,乐呵呵的给妈妈看自己手里的沾满油的玩具。
很多宝妈一听到这个事情,就说自己肯定会火冒三丈。这位宝妈说:当时我第一反应也是生气,当时我又想了想,生气有什么用,把孩子打一顿?,就算打孩子了,油已经泼了,地板已经脏了,完全于事无补,倒不如破罐子破摔,让孩子玩得尽兴。最后她过去和孩子一起高兴地玩,并在玩中,告诉孩子食用油的用途以及一些安全事项。
生活中很多父母包括我,看到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反应就是纠正,甚至是情绪失控的去的责打孩子,希望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付出代价后吸取教训。可是事实上,孩子要么不再信任父母,当下一次再发生的时候就尽力掩盖,不让父母发现,要么自己默默忍受,认为自己不够好,父母不爱我,产生自卑心理。
这两种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那当孩子犯错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看待错误,当你认为犯错是孩子人生的必然经历,势必不会大动肝火,而当你认为犯错是不可容忍的,那势必会上纲上线,暴跳如雷。
我们常把失败说是成功之母,事实也如此,孩子没有一次次的跌倒也就不会学会走路,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了就紧抓不放,那么孩子在心理就会对犯错产生抵触心理,因为抵触,所以逐渐放弃接受新的事物,自然他的大脑对外界新事物的感觉也会走向衰弱,大脑也随之发育迟缓。长此以往,不仅孩子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差,还会逐渐形成“我改不了”的思维定式,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错误,所以要买选择逃避,要买选择放弃自己的努力来弥补错误。
所以你看父母看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不仅对孩子学习有影响,还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至关重要。
另外我们可以把犯错当做一次新的学习机会。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经验教训,变错为宝,将错误转变为一个新的学习机会。虽然这个方法很难,但是会让孩子体验更加深刻,对解决办法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那如何变错为宝呢,书中提供了两个办法:
①刻意练习。根据错误原因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及时反馈,以便可以了解要调整的地方,避免做无用功,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让孩子明白,犯错是很正常的,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掩饰错误,从错误中学习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②专注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说要寻根究底,对待错误一样,不要关注错误本身,而要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教会孩子如何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问题。
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参考四个原则,可以大大降低亲子沟通的矛盾,情绪内耗也会大大减少。
l 对事不对人,解决方法与行为事情相关,不人身攻击,贴标签
l 尊重孩子的需求,不掺杂人身评价,不要打击孩子自信心
l 解决方法要合理,不要变相惩罚
l 对孩子改正错误问题有帮助,有助于孩子成长。
当然你不会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能把错误改掉,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获得成长经验,从而掌握生活技能的。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温暖和包容,赋予孩子改正错误的信心,陪伴孩子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孩子在错误中实现自我提升。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费德曼在《情绪》一书中提到:情绪不是被外在激发的,而是由我们自身创造的。掌握情绪的按钮一直在我们手上,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学会怎么按下去。当父母学会情绪管理,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自然不会去消耗精力来对抗父母,这样他就有更多精力去自我学习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