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开始之前,我想先为大家做一个故事简介。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杨绛回忆老年时的一个梦境,并以这个梦境拉开了文章的序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则以一个“万里长梦”的形式讲述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回忆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第三部分作者则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着手,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留美,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先生相继逝世这一期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幸福与坎坷。全书以质朴却又温馨、简洁而又沉重的语言讲述了“我们仨”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我们都知道,幸福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我曾听过这样一段话:“幸福的家庭里,连幸福都透着相同的味道,那便是夫妻恩爱和顺,儿女活泼可爱,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乱世飘摇还是现世安稳,都深信此生没有生离、只有死别。”而“我们仨”这样一个家庭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幸福之家的典范, 钱钟书与杨绛夫妻二人恩爱和睦、女儿钱瑗乖巧懂事。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书香之家,是多少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然而命运又是残酷的,在历经了种种世事动乱、局势动荡后,一家人终能和平安稳的团聚在一起,然而就在此时,女儿与丈夫却没能经受住病痛的摧残,先后离开了杨绛先生。此刻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两段话。第一段是杨绛描述爱女病重逝世时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撕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读到这段痛彻心扉的文字,我的鼻子泛起一阵酸痛。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怎样的一份伤痛,一种母亲难以承受的痛。第二段则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的心理描述:“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在往常变了梦歇宿在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从这段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那种对生离死别之中已麻木的绝望感。没有了家人的家怎么还能够称之为家,客栈这一形容便是最贴切也最令人心碎的描述了。
可就是命运这样接连的打击,也没有将杨绛这位坚强的老人所打倒。处理完钱钟书先生的后事后,她全身心的投入整理钱先生生前留下的笔记。以及回忆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其出版成书,以最有价值的方式将这份思念与不舍记录了下来。可从她那淡泊平静的笔触中,我们却又可以读出那份深深的孤寂与不可抚慰的思念。
这是怎样一种坚韧的人生态度。她将所有的伤痛都留给自己,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对苦难永远保持宽容。可以说杨先生是中国现代女性中不多见的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格外自然的人物。杨先生的一生并不戏剧化,但她的人生和著作却都是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一脉。愿今后的我们都能像杨先生一样,将人生看作一场修行,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迷茫彷徨,不痴迷悲伤。无论面对生活怎样的考验,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