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回老家,与父母兄长们相聚很开心,下午去了家乡的桃花节,很是热闹,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想到这次难得的相聚,索性玩个痛快吧。于是给公婆打了电话,让他们先吃饭,不要等我们了。婆婆口气不太好,说,我们在干活呢,也没做饭呢,等你们回来再说吧。
到了家,已经八点。公婆竟然也刚回家。看得出他们很疲惫,两个人都是那种干活很舍得花力气很拼命那种。厨房里,早上拿出来的鱼和肉还在。我说,我来做饭吧。婆婆吊着脸,没好气地说,不用。老公过来说,妈,您休息会儿,我们来吧。婆婆口气更激烈些,算了,别那么假惺惺的!手下狠命地剁着鱼,似乎把怒气都发泄在了鱼上。我和老公对视了一眼,不敢再说话了。气氛很沉闷。老公看起来很紧张。有那么一刻,我心情也很复杂。有愧疚和不安,有些自责,回来晚了,让老人不开心啦。也有愤怒和委屈,好不容易回去一次,回来晚点至于这样吗?你们干活辛苦,可以少干一些啊,再说,你们又没告诉我们你们要去做什么。
还好,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了。发现自己一贯的模式在工作。需要自责吗?这是我的需要啊,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什么,而且,这个过程,真的很快乐。为什么要用自责否定掉自己这份需要。为什么愤怒呢?婆婆的愤怒,我需要接过来吗?我意识到,我心里在拿着对错的标准,替自己辩解。为什么要辩解呢?还是因为我认为婆婆的愤怒是我造成的,我需要负责,又不想负责。那么,貌似因我们而起,但是真的全是我们造成的吗?她的情绪,我必须负责吗?为什么我不允许她闹情绪呢?反思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内心轻松了很多,有了一些清明的感觉。放松下来,我可以微笑着面对愤怒的婆婆了,表达我对她的关心了。我说,妈,需要干的活儿很多,是吧?今天干活很累吧,你们一直干了这么久,我们早回来一些帮帮你们就好啦!一会儿好好歇歇,泡泡脚,缓解一下。然后,饭后过了一会儿,我嘱咐老公把洗脚水给公婆准备好。(我在陪孩子读书,没有看到老人的反应)
第二天早晨,婆婆的情绪似乎已经过去了。晚上我要离开家了,白天公婆他们又是很劳累,公公的腰都直不起来了。但是婆婆还是精心准备了八个菜给我送行。感受着晚餐愉悦的气氛,心里满满的幸福。
经过这件事情,有些欣赏自己对情绪的觉察。能稳住自己的情绪,根源还是对自己的接纳和自信。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亲人或朋友,当他们出现情绪时,我们往往也会很不舒服。或者急于辩解,或者急于把对方从情绪中解脱出来。虽然一直相信,情绪就是一种能量,来了又去了。但是,对负面的情绪,还是时常做不到接纳。以至于朋友对我倾诉时,很担心被她们的情绪带走,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与共情。甚至急于给出自己的建议,想把对方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通常这种情况下,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没有被接纳,自己没有被理解,因而更加不舒服,也让自己很有挫败感,觉得帮了倒忙。甚至会委屈,我这样,还不是为了你好啊!“为了你好”,我们是不是从小到大,听惯了这样的话,从父母,从老师,从朋友那里。“为了你好”,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对着我们的孩子,亲朋,说着这样的话呢?真的会让对方舒服吗?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允许被接纳。包括所有的痛苦和不堪。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是个拯救者,这个世界,没有谁需要被拯救,除非,那个睡着的人,自己愿意醒过来。我一个朋友,因为不接纳现在,留恋于过去,痛苦不堪,尝试了各种办法,很多朋友都着急,想把他从过去拽出来,回到当下。但是越如此,他越抗拒。甚至朋友们的关心,都成了他的负担。后来,他奶奶去世,他参加了她的葬礼,突然间,他好像放下了很多。再和他交流,感觉他有力量了很多。他说,这次经历,比上好多成长课有效地多。我的理解是,他终于痛够了,想改变了。
还说情绪。如何在面对对方情绪时,能够不被对方扰动呢?我的经验是,首先,接纳对方的情绪,进一步,试着解读对方的情绪,对情绪的解读,能够让我们真正看到对方,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其次,站稳自己的立场。咨询圈里流传一句话,对待来访者,要有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这个坚决,来源于对自我的确定。只有对自我足够的了解,才能不被对方的情绪带走。这就需要我们面对与自我的关系,不断学习,自我成长。
下次,当对方有情绪时,请试着先给予对方一个允许。情绪过后,才能更有效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