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谈一谈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是齐国有名的宰相(当时应该不叫宰相)。
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家庭贫穷,生活困难,常常多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也从来没有将这些事情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就被囚禁了。鲍叔牙于是把管仲推荐给桓公。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家里贫穷,没什么背景,是怎么做到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官员的呢?
02
管仲说:当初我穷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牙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牙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朋友之间,做到这一点就很难。常常会看到朋友之间做生意,然后兄弟反目的。我想做生意的人应该多看看管鲍的故事。
他曾经替鲍叔牙谋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笨无能,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之分。
管仲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罢斥,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他知道他没遇上好时运。
管仲曾经多次带兵打仗,多次战败逃跑,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胆小懦弱,因为他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
我是非常佩服鲍叔牙的广阔心胸和识人之明。人其实很容易在高位的时候轻视比自己职位低的人,朋友也不例外。但是鲍叔牙,这个不止是智慧了,情商也是极高。
齐国公子纠与小白争君位失败,召忽自杀,而管仲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无耻,因为他知道他不会为失小节而耻,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耻。
鲍叔牙是理解管仲的,知道他的苦衷,知道他的志向和品格。
管仲感激鲍叔牙对他的知遇之恩,曾经感叹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这可能是对友谊最好的描述了。
03
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以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十几代,他们在齐国大多是有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朋友之间,共患难很容易,同富贵却是很难。鲍叔牙的性情实在是太可贵,能看出来管仲的能力在自己之上,还勇于承认。更厉害的是他不仅不嫉妒朋友,还甘心位于朋友之下做事。
这一点真是让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无地自容。一天到晚为了争夺那一点点权利和财富,机关算尽,甚至不择手段。
而鲍叔牙知人善用,推荐管仲给国君,支持他的工作。管仲也知恩图报,扶持鲍叔牙家族繁荣。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朋友之间的故事了。
04
管仲做了齐相掌管齐国的政事以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濒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施行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
所以在他所著的《管子》书中说道:“仓廪里充满了米谷,人民才能重视礼节;衣服食物丰足有余了,人民才能知道荣辱;在上位的人遵行礼度,父母兄弟妻子的关系才能和睦团结;礼义廉耻若不能施行,国家就要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百姓所需要的,就因势而给予;百姓所反对的,就废置而不施行。
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
齐桓公本来因为生蔡姬的气,要南下袭击蔡国,管仲却劝桓公讨伐楚国,斥责楚国不把包茅朝贡给周室。
齐桓公本来是面征讨山戎,管仲因而劝燕国实行召公时的政治。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国。所以《管子》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取,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和齐国的诸侯相当,有三归台和反坫(诸侯才可以拥有的祭祀台),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过分。管仲死后,齐国沿袭他的政治法度,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
管仲作为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下对人民可以有效地施行政策,对上可以建议国君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治理国家的能力非常强大。
他拥有很多的财富,但是齐国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说明他真的是很得民心,这个是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做不到的事情啊。
管仲死了之后,影响力依然很大,后面的接任者居然还在沿袭他的政治法度。了不起啊。
一般最高行政长官的接任者,如果前任做得不好,那肯定是要改革的。如果前任做得很好,也会想方设法去做出新的功绩。否则的话,世人就会认为这都是前任的功劳。很少人会沿袭前任做法继续施政。但是管仲的继任者们却是那样去做了。
不愧是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