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知识薄弱
1.不以为了锻炼孩子做难题为借口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老师们不要总想让孩子赶紧上手做难题,觉得孩子老一直在学基础知识。但其实,没有基础知识,一切都是空谈。
2.培养学生的信心。
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成绩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厌倦学习。老师和家长要通过语言和行动的激励消除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并在生活中把知识趣味化,使孩子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3.督促孩子夯实基础,确保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容易犯的错误,督促孩子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不盲目让孩子做大量的题目。因为盲目大量做题,有时候错误或者误解也会得到巩固,纠正起来更加困难。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要深刻理解,并学会解题后反思。
2
计算能力差
1.夯实各种运算法则的基础规律规则。
运算能力差,对于运算法则这个根基没有掌握好是关键。课上可以尝试偶尔问两句某个运算法则,考察一下孩子的掌握情况。
2.禁止孩子使用计算器等计算辅助工具。
在做作业的时候,让孩子失去对其他运算手段的依赖,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用脑子算的能力。
3
应用能力差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知识的应用场景。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存在处,这样才能在做题的时候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才能有联想,不仅使做题过程的趣味性更强,也能让生活中的小经验帮助解题的过程。
4
不会举一反三
多多总结题型和对应的思路。在考试时能遇到跟自己之前做过的题的几率实在太小,与其期盼一模一样的题,老师更应该督促孩子把自己曾经做过的题好好总结一下,再列出对应的解题思路。让孩子看见题中出现一些字眼时,就能想到相关的一串知识。
5
审题不细致、答题不规范
1.在题目上勾画,做标记。
在读题的过程中,养成边读题边勾画的习惯。最好是不同类型的重要字眼,用不同类型的标记方式(比如直线和曲线)。这样在做题过程中可以减少审题方面的遗漏。可以检查孩子平时做题时是否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没有则需要提醒。
2.平时练习中培养答题规范。
老师可以检查在平时稍长一段时间的作业中,孩子有没有被老师能纠正答题规范问题,有没有进步。如果没有进步,则需要提醒督促。
3.做完检查不能忘。
让孩子在平时做作业时就养成检查的习惯。尤其是一套类似考试试卷的作业题,从头捋一遍自己写上的答案,查看有没有之前写错但是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此外,选择题也要检查一下自己打钩、画圈的选项和自己最终写上的是不是一致。
6
马虎大意
1.做题过程中回看题目。
告诉孩子,做题时不要一股脑闷头做,一定要在做的过程中重新看两眼题目,尤其是在觉得题目有点不对劲的时候。
2.擦亮眼睛,不要看错形近字。
形近字看错,这个真的没有别的解决办法。要提醒孩子,必须在考试的时候踏实下心来,好好读题,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这种情况。
3.标出表示并列、转折等关系的逻辑词。
督促孩子在平时就把题目中“和”、“或”、“但”等逻辑词用特殊符号标记出来,在做题过程可以更醒目、更注意。
7
过于谨慎
学生在考试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在做选择和填空时如果碰到几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会反复验算,更有甚者会放下后边大题重新审阅前边,以致耽误时间,未能做完本该会做的题目。此类学生往往还是成绩不错,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自信!过于追求完美反倒很不完美。
对症下药:
1.认清试卷分数构成,合理分配时间。
在考试中,要认清选择填空题目的数量虽然很大,但其实所占分数的比例是较小的。与其花很多时间去检查选择填空,不如投入多一点时间在后面写几步就能得一些与选择或填空一道题相等分数的大题上。
2.完成一张试卷后,集中检查。
在把试卷上自己会答的题都答完,然后一起检查。这比还有好多题没做就开始怕做错要明智得多。
8
速度太慢
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其实这些题我都会,但是没时间。考试是公平的,给的时间也是合理的,考生并非没有时间,而是在前边的题上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原因就是做题速度上不去!很多考生(特别是成绩比较好的)在复习中往往攻克自己不会的题目,对自己会的题目不加练习,对自己会的题目反复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并且是惊人的速度,填空选择和几道简单的大题,如果放在基础题做的比较多的同学手里会比其他同学省下十几分钟的时间,并且正确率很高,从而有较多的时间做后边大题。
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对症下药:对于基础题,一定要练得熟透了才可以在考试时争取更多的思考难题的时间和检查的时间,从而提高正确率。而速度的提高,只能靠反复的练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题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练。
9
大题的后两步不会做
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经历,“最后的压轴题后两步根本做不出来。”其实现在的试卷本没有什么太难的压轴题,考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压轴题能够解答是建立在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平常的练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大题难题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从而失去一次又一次锻炼思维的机会,到了考试就认为自己根本做不出来,并且压轴题有一个惯性:前一步提示后一步。
对症下药:正视在“压轴题”后两步的丢分。压轴题考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想拿满分的学生肯定要训练自己的这种能力来解答这种问题。但是,整个一张数学试卷,如果只有最后“压轴题”的后两步做不出,而其他题全部做对,还是能得到相当优秀的分数的。与其纠结孩子“压轴题”永远做不出来,不如督促孩子提高前面题目的正确率。
10
考前做题低效
有一些同学看起来很勤奋,但是每次成绩都考不上去,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资质平平,但是还有一部分确实还是很聪明的。原因:不善于独立思考,并且错题不懂得总结。善于独立思考的同学基本上对做过的题能够大体掌握,达到练习的效果,而不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做过的题可能只掌握一部分,并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并没有总结,好好的消化吸收,让一次练习的机会白白流失。
对症下药:找到合适自己的复习方法。如果考前因为紧张和担忧而拉低了做题效率,还影响心情,是不是有些不值当?学生们应该用合适自己的方法来复习。如果你喜欢做题,那就做题。如果不喜欢,你也可以选择看之前的错题、总结、知识点等方式来复习。也不一定要求学生用做题的方式复习。毕竟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