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词条“自由意志”的后面加括号标注“主观能动性”是啥意思啊?
在现代汉语里括号通常是注释、注解或补充说明的意思。显然这种表述很多中国人会理解成:“自由意志”等于或约等于“主观能动性”,反正两者大致相当。
壹
为啥用这种表述呢?我想多半是因为: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两者似乎确实“大致相当”。
反正西方的所谓“自由意志”跟他们的宗教信仰脱不了干系,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味。简言之既然上帝什么都知道,既然一切都是上帝安排、预设好了的,那么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所以要有“自由意志”,就是说人多少要有一点发挥空间嘛。
假设明天你会去某个咖啡馆喝咖啡(甚至某个牌子的咖啡),或者去某个平时很少去的超市买菜,然后你还会目睹某个或大或小的事件发生,有趣或无聊,令人激动或平淡无奇…但原来一切都是预定、预设好了的——如此一来人活着不就相当于提线木偶或机器人?还有啥价值意义可言?……
显然这是一种“决定论”。这在宗教信仰中其实并不少见,所谓“命中注定”,宿命论嘛。
然而请注意,所谓科学其实也差不多。例如那些“回到未来”的科幻电影如《终结者》等等不就如此吗?未来可能很糟糕、很不幸、很危险…如之奈何呢?——干脆,咱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吧。而这个时间节点往往就是我们现在…还有所谓“玻尔兹曼大脑”,我们今天的生活现实不过是幻觉、一场梦。印度的“梵天”不也如此?人不过是活在梵天的梦里……
…总之,相当程度上“自由意志”是推导出来的。它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或假设:人以外还有“什么”——这个“什么”甚至可能比人自身更重要、更厉害…虽然人也可以“怎么”一下下,但其实已预先被“什么”限定了……
回顾西方历史,似乎这个“什么”一开始是神的奥秘(古希腊),后来变成“什么”上帝,大约在牛顿之后又向“什么”客观规律靠近……
总之“自由意志”以“追问”“什么”——“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前提,思维要探索事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因理由、真实真相。简言之“自由意志”以“追问”存在之“真”为基础。所以我说“自由意志”其实是“带着镣铐跳舞”嘛……
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
人们通常认为它是一种天然的东西,是天性,人天生自带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东西。啥叫本能呢?简言之人首先想的就是生存——活下来,然后活得更“好”嘛…“主观能动性”这种思维偏于“追求”生存“怎么”“好”。
总之,“自由意志”与“主观能动性”两者之间有细微的“真”、“好”之别,或者说追问
“什么”与追求“怎么”的差别。反正跟人们通常理解的相反,西方的“自由意志”并非完全是“追求”的意思。它是有前提条件的,至少其“早期版本”是如此……
两相追溯和比较,“主观能动性”一词出现的时间要晚一些,但它更接近于事物本质的表达,意思也相对明确且学术味浓,或者说“血统纯正”一些。这就像培育某些动植物杂交新品。新品种突出了某些特征同时弱化了另一些特征,于是到后来母本反到显得不纯正了……
总之“自由意志”是从(西方)宗教中推导、演变出来的。尽管现在它有多种意义,包括学术、哲学意义,但本质上它是西方的“土特产”,多少有点“泥巴味儿”…这就像他们的小提琴跟我们的二胡,前者全世界更为流行和普及,于是变得高雅和正宗,而二胡就……
贰
其实远不只这些基本概念,包括哲学这个说法本身都是正宗的西方“土特产”。实际上不要说“自由意志”,对“自由”一词中西方的认识就不同,而且从两千多年前起就不一样。
我们的“自由”最早是“自为理由”之义,而在古希腊人看来,“自由”关乎平等、人身与政治权力之类,例如奴隶就没有“自由”嘛(当然后来我们也加上了人身“自由”的意思)……
更关键是,比较中西方历史文化不难发现:中国人从来就不太关心人以外的“什么”,更关注的其实是人去“怎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嘛,就是说连“有什么”都不管,更不用说“是什么”、“为什么”了。那就关心人“怎么”生存、“怎么”活“好”啦……
所以至少相对而言,我们的思维偏于“怎么”生存而非“什么”存在,偏于追求目标结果而非追问原理真相…简言之我们的思维相对有点认“好”不认“真”的倾向。当然也远不止“不语怪力乱神”,还有“天道远,人道近”之类——“人道”当然是关心生存“怎么”“好”啦……
实际上对多数中国人而言,不论“自由”还是“自由意志”,我们的理解更多是“自在”、“逍遥”或“狂放不羁”之意,偏于主观感受。多数老百姓可能不太清楚“竹林之放”或“非汤武,薄周孔”,但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之类还是略知一二的……这些才是“好”的、“对”的。而这也就够了——反正人以外的“什么”都是多余的……
至少相对而言,我们的“自由意志”包括“自由”,更多的是指主观的感受、生存状态,而无关权利,更无关客观存在。说到底对一个事物我们更关心它是不是个“好东西”,而不太关心它是不是个“真东西”……
从理论上说,中国人理解的“自由意志”应该跟孟子的“人定胜天”,董仲舒之后的“天人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理论或信念关系更紧密…包括跟“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传说、民间的“晒龙王”之类的行为实践也有内在联系……
或者说,对中国人而言现代意义的“自由”或“自由意志”,不论是政治学、心理学或哲学意义(尤其是哲学意义),相当程度上都是“拿来主义”的。而“拿来主义者”要注意的是,很多“土特产”出了原产地就要“变味”嘛……
事实上在汉语语境中“自由意志”(包括“自由”)与“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至少在应用方面是如此。不妨举例说明:
例如“婚姻自由”。《白鹿原》中黑娃与小娥的结合受到世俗的普遍反对,但见过世面的鹿兆鹏校长却表示支持,说他们俩是白鹿原上“自由”恋爱的第一对呢。这里说“自由”(或“自由意志”)显然比“能动性”更恰当吧?…而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应该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各种可歌可泣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吧)。如果反过来换成“自由”或“自由意志”又不恰当啦……
而在英语语境里,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用“意志”(WILL)的……
叁
总之,窃以为在“自由意志”之后加括号标注“主观能动性”的表述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不利于我们中国人的哲学学习与推广。简言之很多“土特产”应该有个适应性、“本地化”问题嘛。这一节百度词条的哲学编辑们似乎考虑得不够充分。
似乎可以认为:“自由意志”包涵在“主观能动性”之中,但不能反过来。当然,哲学编辑们应该也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事实就是,词条“主观能动性”的后面就没有反过来加上“自由意志”嘛……
对了,借此机会多说几句。请留意和关注“真、好”二字,它们似乎具有关键性和基础性意义。
你看,存在与生存、“真”与“好”、追问与追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所谓“智慧”不就是这两个基本面或者说两个大方向吗?(至少在不涉及量子力学的情况下是如此。)说直白点,“真、好”二字应该就是所谓的“元价值”……
从实践的角度看“真”与“好”当然是分不开的,因为存在与生存本来就分不开嘛。但从思维认识的“明确”的角度看,最好还是区分一下。因为如果思维认识本身就“不明确”,当然难免会遇到麻烦。例如我们至今为止的“科、技”不分——说到底不就是“真、好”不辨吗?……
反正我注意到:尽管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说“价值观”,但不分层次的“价值观”难免给人以太多、太杂之感,有时甚至感觉:搞不清“价值观”到底是“满汉全席”还是“一锅粥”……而且“价值观”还有一个前置项,叫“世界观”——为啥不提或提得较少呢?我还注意到,在其它任何价值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中,“真、好”二字都参与和在场……
不知相关词条的编写者们可有同感?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是关于“真”的知识…还有,“人是一种语言存在物”。包括我们也说——“言为心声”嘛……
作者:时光库存
微信公众号 搜索:“shigkc”即可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