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在朋友圈看到介绍杨绛先生的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话对我的触动挺大的,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但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真正可以让自己做到完全、绝对?还是会有茫然和迷惑,甚至会有那么一丢丢觉得,这是给自己找借口呢,那特别纠结的心情,在是与否之间,好与坏之间,对与错之间摇摆不定,想从中找到平衡点,知道什么时候可做,什么时候不做,都有清晰的界定。就如人有A与B的两面,对外时可呈现的样子,对内时想要的样子。
周日的清晨,伴着清透凉爽的雨声,与LY约好的coach时间,如期在网上见面。我coaching的主题,是希望找到推动自己达成自我设定目标的原因与动力是什么?
LY很形象的用杯子装水的隐喻,邀请我看看,“如果这杯子里有漏洞或是有裂缝时,这杯子的水会盛满热水吗?”这是7岁孩童都可以回答的问题,当然是不可以的!
接着LY强有力的发问“那这个漏洞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陷入了沉思……
一直以来,在外界树立的形象是靠谱,有责任感,而对内,也是这样期待自己,但却难以让自己满意,内心期待的样子是平静、淡定、从容的,可行为上的表现是随心所欲,然后脑海中就不断的冒出自责的声音“你怎么这样的懒,”“不可以这样安逸”的规条,这三者间冲突。让我特别的纠缠,不自主的自问“这里我在逃避什么呢?”LY再次把这问题重复了一遍。
“好象是在逃避自己对自己成长的责任,不允许自己有停顿,不允许自己有累的感觉,不允许自己是休息的状态……” 许多对自己的不满意,一涌而出,当说完这些时,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自己认可自己当下的状态,欣然的接纳、不冲突。觉察到自己追求的平静、淡定、宽容的状态,是在追求无条件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希望自己是一种可持续、循序渐近,不徐不急的心态。
而这些的追求,却成了自己在成长路的拌脚石,因为诸多的“不允许自己……”看似是外界的声音,实则却是自己大脑中的小妖的声音,不断的提醒,不断的指责。
当LY提出张德芬的系列书籍中提到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突然找到一种熟悉感,自己曾经一次线上情商课程分享时,也是用这句话做为结尾。
所有一切的声音,都是自己对自己的规条。从今年2月底开始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记录下生活中“幸福看得见”的点滴,记录下当下的幸福状态,不断的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在这个过程,慢慢的,逐渐的,用爱与接纳把杯子中的漏洞填满上,而需求自会满溢。这也犹如成长之路如登山,向上的每一步是有艰难,当带着无条件爱与接纳自己,登山的脚步自会轻松许多,每跨出的一步都 可以成为登山的垫脚石,停顿并不是偷懒,而是在补充养份,可以走得更远。
一次特别轻松的coaching,感谢LY的陪伴与加持,N+1推动,让心中的结又有了小小的松动。感恩每周之约的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