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找到适合的人却总是遇人不淑;
你想把生活过得游刃有余却找不对方向;
你想跟上这个求快求变的社会却常常焦虑不安;
你想要做更好的自己但不喜欢不完美的自己;
你已经够努力了,却离理想中的生活差很远。
……
无数的问题,发自内心的呐喊,原因在哪,在哪?
心理咨询师说——只因你还不认识你自己。
可这一生,没有比认识自己更为重要的事了。
唯有一个通畅的自我,才能抚平内心的褶皱,翻越生活的沟壑。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书名是《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作者是大将军郭。她是来自北师大的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拥有8年心理咨询经验,致力于性感而又实用地传播心理学知识,专业而又通俗地吐槽点评,精准而无痛地治愈大众。
本书共分三个章节,昨天我们完成了第一章的分享,今天我们共同来看第二章,主题为——为什么有些伤,你就是忘不掉?
(如下内容为读书笔记,均来自原文)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词叫“未完成事件”,未满足的需要,未表达的情绪,都会在以后变成其他的形式来索取,而你要么努力填满这个空缺,要么就会在他处补偿。未完成的在骚动。
处理过去伤痛的第一步就是不回避,承认你的确在当时受到了伤害,不必为伤害你的人找任何理由和借口。
大多数人选择的应该没错,即便真理没有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也没关系。人们不需要真理和思考,需要安全。正是这种安全会让你丢了自己,同时损失的还有活着的乐趣。
别让从众和别人的生活毁掉了你自己的可能性,即便不能成功你也不后悔,因为那是你跟从内心的选择。
恋爱不是较量,是一种配合和协作。
恋爱中,不爱不适最让人痛心的事,最痛心的是不能严肃和尊重的对待彼此,对待关系,用伤害他人的方式作为结束。
任何一种关系的本质无非都是满足彼此的需求,互相满足才能联结成一条紧密的纽带。
无法沟通的婚姻只能会带来自我贬损的挫败感。
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是同类,便各自无法入各自的眼。婚姻里的混搭,和平一时,战乱一世。
只怕,他宁愿安于现状,人生单一的只剩一个坐标轴上的点,而你要的是立体、发散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要,你会得到。
接受暂时的模糊状态也是一种成长和精进,你还没决定,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大多数人不适为了真正找到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过是想找到一个看似是目标的东西掩饰着自己的迷茫和无措。
你越无法接受那样的黑暗,就越容易被黑暗戏弄、恐吓,从时间相对论的角度来说,你越无法忍受它,它便越发漫长。
看过一个斯坦福TED演讲,里面谈到了关于痛苦的概念。痛苦并不等于你客观承受的痛苦指数,最终你感受到的痛苦程度等于客观的伤痛乘以你内心的抗拒指数。这个公式理清了客观与主观的差别,并非常直观的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真正感受的东西往往要把我们的“接纳——抗拒”模式纳入其中。同样的道理,迷茫的程度也并非由你的无目标状态直接生成,它取决于你自己是抗拒还是接受它。越抗拒越迷茫,越接纳反倒减轻了迷茫感。换言之,无目标状态难以避免,但迷茫可以选择。
罗杰斯说,所谓的“自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们在接受了无目标这个事实之后,要做的就是去寻找目标,而这种追求绝不是快速和直接的,在找到那个目标之前,我们少不了迂回的前进。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是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你大可趁着大好时光去试试其他感兴趣的领域,不指定方向的行动并非就给你的生活添乱,它往往是可能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除了接纳之外,不要吝啬你的尝试。你并不知道哪一次你就已经接近了那个适合你的目标,并且随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迷茫。
格桑泽仁老师说过一句话——迷则择醒事,明则择事而行。
别忘了,你脚尖的朝向就是你所选定的方向,你所走的每一步都决着最后的结局。
生命不过是一场浩瀚的布朗运动,谁都无法保证你预期的就一定到来,但至少持续的行动和改变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无规律且脆弱的生活侵蚀时,增强了一点抵抗力;至少也能泰然坚定而又达观的说一句。即便生命无常,但是我也尽力了。
安全感其实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指的是一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坚定的不恐惧感。安全感未必跟客观环境绝对匹配,它根植于我们最初的恐惧感以及由此衍生的不信任感和失控感。
一个更好的你,毋庸置疑值得更多人为你付出。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首先作出了不安定的选择才会让自己安全感缺失。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个孤岛如何运转,往往要靠自力更生,而弄清楚与他人的孤岛之间究竟时怎样的距离远近、如何才能既有界限又不失分寸的桥接,我想都应该以先管理好自己的孤岛为基础。
我走错,我没走错,至少我没错过什么。
可能你并没有想到,那些能表达却没表达的时刻,就像一个黑洞,能吞没掉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可能。
其实我知道,你不说常常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说别人也应该明白。可能觉得时机未到或者还有大把机会。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未完待续,我们明天见。)
(注:文中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