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忽然火起来一个梗:
一种“新型不孝”正在蔓延,父母一无所知,孩子却已经泪流满面。
原本孝字是有两层含义的,一层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而另一层则是有点封建的意味,但其实也是寄托着对故去亲人的怀念。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孝顺父母以身作则,也想自己能体面的老去吧!
而现如今新型不孝指的是:一些父母紧衣缩食大半辈子,终于看孩子走进职场,以为完成了任务,等着孩子衣锦还乡,扬眉吐气。
他们却不知道,那些没资本没背景的孩子,上班要看老板的脸色,租房要看房东的脸色,是处在鄙视链最末端的一群人。
他们打拼得十分辛苦,赚钱不容易,生活成本高,根本攒不下多少钱。
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
一方面,孩子觉得委屈:“为什么别人的爸妈,都担心孩子飞得累不累,想尽办法为孩子助力,而我的爸妈却整天追着问我攒下了多少钱,飞得高不高?”
另一方面,爸妈也觉得失望:“为什么我们辛苦把你养大,你却舍不得尽孝,回馈我们这么少?”
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身边却有一个朋友做到了所有人满意。她是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一直读到了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从她毕业起父亲就开始了悠闲自在的生活,父亲认为已经到了女儿表现的时刻,这都是他自己曾经付出换来的结果,全然不考虑女儿也有家庭也有孩子,还不断的嘱咐女儿不能乱花钱,还要想着自己的弟弟。
我听了朋友的诉说,觉得她父亲太奇葩了,这不是典型的啃小嘛,而且还让自己的女儿做伏弟魔,我弱弱的问朋友:“那你就顺你爸爸的想法嘛?”
朋友说:“我这些年读书,我妈没少受累,我爸一直就是好吃懒做,很少帮我妈干活,现在我既然有能力了,就不能再让我妈吃苦了,谈不上顺不顺我爸的意,毕竟我也想让弟弟走出来过上好日子!”
我感觉我的这个朋友应该是孝顺的孩子吧,因为她月入过万,浑身上下也没有一件名牌,买水果也会去生鲜超市,挑选当季水果,蔬菜肉的购买等也都有着规划,每月精打细算,只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日子能好一点,她很乐观,但我也感觉出了她的无奈。前段时间,她在老公的坚持下换了一套万科的三居室,自己的小家又背上了一大笔房贷,但她仍旧没有停止对家里的支持。
我想我的朋友还是成功的,毕竟她创造的财富,足以支撑自己生活以及孝敬父母,虽然日子算计一点,但还好也算各方都能满意。
可社会中能像我朋友一样的人好像并不多,好像像她父亲一样知足的人也不多,人的欲望都是无穷的,朋友跟我说:“她以后会攒一笔养老钱,绝对不让自己孩子,为了给她养老而为难,她的孩子未来的生活只要快乐就好。”
我很敬佩我的朋友,也看到了朋友的担当。
其实,哪有什么“新型不孝”?
有的只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生活的误会。
以及年轻人渴望的一点理解,和一个梦想中有人问他“累不累”,可以被叫做家的地方,人心暖了也就再也不会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