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侄子与小侄女来到娄底。面对他们的到来,妈妈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多日不见,甚是想念;忧的是姐弟俩之间争吵不断,闹得妈妈头晕脑胀,很是恼火。
这次也不例外,周五晚上俩姐弟到家后,就硝烟四起。一会姐姐赌气了,一会弟弟被惹哭了,就连两岁多的宝贝也时不时尖声叫嚷着。
之前,面对孩子们的争吵,妈妈常充当裁判员,先判断谁做对了,谁做错了,然后再以成人的方式处理他们的矛盾,一一说道。几回下来,妈妈却感觉到为难了,为什么?因为之前的方法不管用了,小家伙们争吵没少下去,却都学会了打小报告,但凡觉得自己占理,都会诉诸到大人处寻求支持。
这次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宝贝与姐姐哥哥并未玩在一起。哥哥姐姐想玩她的玩具,刚一拿,她就喊:“我的。"然后把玩具紧紧攥在手中,硬是不给。
姐弟俩见宝贝这样,在一旁悄悄商量,不与宝贝玩,想要通过孤立宝贝的方法来获得书童的妥协。
妈妈出门去了,留我在家里照看她们仨姐弟。
我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不指责星星雅雅,也不帮宝贝说话,未做任何介入,任事态发展。
姐弟俩的方法并未奏效,宝贝不但乐得自个玩,而且当哥哥邀请她一起去吹肥皂泡,她都因看电视正起劲给拒绝了。
就这样,三姐弟虽没玩到一起,但两天时间,虽偶有摩擦,在没有大人的干预下,最终总算相安无事,而且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方式。
而在以前,以判断谁对谁错来解决孩子们的摩擦与冲突,结果总有一个孩子不满意,不开心,觉得委屈。当我们开始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并处理这个问题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孩子们前来告状,我们作出评判时,其实已经是在伤害。
儿童的世界本很简单,他们本无所谓对错之分,而一旦成人将所谓的对错强加给孩子,给事情定性,容易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将原本单纯的孩童关系变得复杂而势利,反倒影响了孩子们。
正如尹建莉所言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当我尝试着以这种方式与原则去对待小朋友之间的小摩擦与小冲突时,我体会到了其中的力量。而这之中,我需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的固有思维,放下急躁,平稳心情,给孩子们以信任,相信他们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妈妈说,怎么俩姐弟在他们母亲那就很少争吵呢?我说,他们姐弟之间的小争吵很正常,他们母亲工作繁忙,干预的也比较少,孩子们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你要相信他们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来想去,大人最应该做的是放下自己,改变自己,细细体察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细节,用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