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老龄化社会
商机无限但是运作难度不低
老龄化社会是中国面临的一道巨大的坎,特别像上海这样的城市,
7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的比例接近15%,
而且上海的房子,大多还是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多层,
还有的甚至更早,基本都是没有电梯的,
对于60到70岁的中老年人问题不大,但是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
没有电梯会非常不方便,但是这个问题也很难解决,
比如父母住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对口的是上海最好的小学之一,房价是蹭蹭的涨,
但是为了女儿的学籍,就一直没换到稍远的地方,
但是父亲腰不太好,现在上下楼需要扶住把手,
所以有段时间,街道传出要加装电梯,大家开始都是当做笑话在听,
这种小区怎么还能装电梯,当然客观条件貌似也不太允许,
所以就一直没有声音,不久前父母和我商量,
因为女儿小学毕业了,学籍也空出来了(上海学区房规定5年出一个名额),
想把房子换了,我才想到了确实不方便,
因为父母的房子价格卖的上,换哪里都没有什么压力,
但是大多老房子置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老房子的电梯,还真是大城市老社区的刚需,
这不,共享电梯这个产业也出现了,来看下下面的报导;
02
共享电梯的出现
是老龄化社会的强心针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焦点一直以来就是“钱的问题”,
这不,又流行起来一种新的解决模式,叫做“共享电梯”,
不同以往,共享电梯采用的是:企业出资安装,居民按使用次数给钱,
解决了老旧小区想安电梯又没钱的难题,
全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联合相关企业具体实施,
是一项惠民、助老、助残工程,能有效解决老旧小区里的困难群体安全出行问题,
共享电梯最早出现在北京,在2017年年底,北京市大兴区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工程开工,
电梯根据“自愿申请、免费安装、有偿使用”的原则安装,
安装期间居民不用付钱,投入使用后居民按照类似乘坐公交刷卡的方式付费,按次计费,
“共享电梯”采用的是“代建租用,收费运营”的模式,
在前期,电梯建设资金由政府和电梯厂商投入,待电梯安装完成后,居民按自愿原则有偿使用,
比如,昆明一老小区试运行4部“共享电梯”,居民按次、月或年付费用,
计划收费标准为2到3层0.2元/次、4到5层0.25元/次、6到7层0.3元/次,楼层越高收费越高,
投用后中介将小区房价整体提高了2千元/平米,
住户还可以办理月卡和年卡,年卡费用最高不超过每年800元。
“共享电梯”的3大好处:
第1个好处是加装电梯资金分摊是难题,
前期安装需要一次性出资好几万元,对于大多数老小区的居民来说是经济负担,
共享电梯一般加装在单元楼的外部,采用的是玻璃幕墙,并且不设置机房,所以不会有噪音和采光影响。
第2个好处是后期运营维护由企业负责,居民不用再次付费。
第3个好处是促进沟通效率,减轻居民顾虑,“共享电梯”交给第三方企业专业的人员负责处理,
对于居民的顾虑都有专业的解答,促进沟通效率,办理相关审批也更加专业迅速;
03
共享电梯的运营
经济效益低社会效应高
如果有条件安装,共享电梯真的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能解决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大痛点,并且能让所在房产增值,
想想看,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能让房子增值个5%,
按均价6万计算,一幢12个单元的楼能增值出小几百万出来,
远远大于装电梯的价格了吧,一般这类电梯市场价30万左右,
但在操作项目上,也有几个难点需要解决:
1.利用率的问题,如果按次收费,一次就是收个成本2到3毛,
估计只要走得动的老年人,都不会去乘坐,
老年人为买菜省几毛钱能走很远,哪会舍得一天花几元坐电梯,
除非是包月,但又会有个问题,如果包月的人少,建设成本很难回收;
2.虽然安装共享电梯的房产,有增值效应,
但是对于1、2楼的居民,反而是个减分项,因为会影响采光,
这或许是共享电梯最大的难点,本来1、2楼就用的少或不会用;
所以这个项目,如果是按纯商业的运营,是很难推行的,经济效应有限,而社会效应非常高,
最好的办法是应该由国家牵头,由企业跟进,电梯不是租给居民,
而是应该租给国家,国家按月给企业,这样才能形成正循环,
如果真的国家下决心去做,比如能作为7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或者可以动用社保费用,
然后企业跟进确实是有很大前景的,
据统计全国适合的房子有170万幢之多,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有想法的企业,确实可以关注了;
石宙灵:共享经济传播第一人,全平台20万共享经济粉丝
如果你是读者,对于共享经济无人零售感兴趣,我会送你一本《共享经济36个吸金业态秘笈》,读后你会对这个行业有个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