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身边的亲朋好友说我找了个新的副业,做保险经纪人,他们一开始还不清楚这是什么工作,会听我介绍,等我讲完保险经纪人的主要工作内容,并且最后本质还是靠销售保险赚钱的时候,脸上一下子皱起了眉头,产生异样的眼神,或者在微信聊天时,聊天框里打出一个尴尬的表情。
他们问我好好的做着一个稳定的技术类工作,而且做了10年,为什么要找卖保险这样的工作。在他们眼里,卖保险的工作都是都是没有前途的,混不下去了才会去卖保险。
为什么在中国,保险行业的口碑这么差,保险会普遍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
保险一般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被认为骗人的主要集中在人身保险。最常见的财险主要是车险,提起车险,大部分有车的车主不会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是人比汽车可复杂多了,人有生老病死,人身保险一般分为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和寿险,每种保险大类保障的标的不同,重疾险保的是生大病时一次性给付,医疗险保的是人生病时对产生的医疗费进行补偿报销,意外险是保人在日常活动产生的意外伤害进行补偿,寿险是以人的寿命为标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活着给自己,死了给亲人)。其实一般普通人根本分不清这四类保险的具体保障范围。
老百姓普遍开始接触并对保险留下印象的时间,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大部分老百姓第一次接触保险这种产品时,或多或少会产生抵触情绪,因为自古以来传统文化里,生死和疾病都是非常避讳的,我小时经常被教育,不要说“死”字。大部分人都是讳疾忌医的,小毛小病喜欢扛着,等严重不行了再去医院,“小病不治,大病难医”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这时如果老百姓家里来了个推销保险的人,说如果你买一个保险产品,生病可以补偿,你身故了可以赔偿一笔钱留给家人,一般健康的人都会非常抵触,没事咒自己生病死亡干什么?今天又没病,为什么要买保险?买完拿到手一叠合同,这有什么用,不是还是会生病吗?这种传统文化因素导致保险的形象出道即巅峰,一路向下。
保险大规模的销售最初是保险公司雇佣自己的员工进行产品推广的,这个被称为代理人模式,保险公司喜欢用人海战术,即招大量代理人进行推销,每个代理人推销出去一点业务或自己买一点,积累起来保费量就很可观(截止2020年6月30日,全国保险销售从业人员971.2万,其中代理销售人员910.2万人,至今人海战术还在大规模应用),但是这样每个代理人的培训成本就很低,势必造成代理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代理人为了急功近利,为了让消费者签单,和消费者说一些保险产品里根本没有的权益,把分红型的保险产品说成可以生病能保的,摔伤骨折也能保,啥都能保,把保险说的花好桃好,消费者不明真相地信了之后进行投保;还有部分代理人让有基础疾病的消费者投保一些医疗险,在健康告知阶段隐瞒自己的病情(比如心脏病,严重三高,一些慢性病等,理论上保险公司一般是拒保的),消费者看到自己多年的疾病有保障了,如果未来疾病发作住院治疗还能得到保险公司的理赔,保额有好几十万,开心的不得了,马上投保。
短期内,这些代理人得到了大量的保费佣金收入(牛逼吹的这么响,当然很好卖),但是时间一长,总有投保的消费者会生病,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来理赔了,这时保险公司就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理赔流程,那些买了根本不保疾病的保险不会赔(最多把分红收益给你),那些隐瞒病情投保的消费者不赔(医保系统有记录,逃不掉的)。此时消费者就回头找代理人算账,那些代理人有的已经辞职失联,或者故意推脱,有的就干脆不承认之前说过的话,更有甚者把责任推到消费者身上,说保单合同签字的是消费者,又不是代理人,总之就是互相扯皮。你说保险公司知道这些事不?保险公司清楚得很,但是一个代理人经过一些培训,就能接单进来,这些钱不要白不要。然而这样的纠纷越来越多,引的大量媒体也来采访报道,诉诸法院的案例也非常多。
这样的新闻报道看多了之后,引起老百姓对保险的印象越来越差,保险变成了这个不保,那个不保的东西。但这些产生纠纷的保单在所有已售出的保单量里,只是少数,那为啥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呢?究其心理,人对负面的信息更加敏感,人们更愿意相信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而对利积极的信息不敏感,这是人的正常心态,是人类从几十万年自然演化而来的行为特征,所以媒体也抓住了这种人们的心理,喜欢报道保险纠纷而不是报道那些保险能顺利理赔帮助人们家庭的故事。所以老百姓看多了这类负面新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保险的强烈负面印象。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三鹿奶粉,08年的大头娃娃事件,使得国产奶粉的形象一落千丈,即使08年后,国家铁腕整治奶粉市场,并且持续对奶粉市场实行强力监管到现在,很多国人仍然觉得洋奶粉安全可靠,国产奶粉都是不安全的,有条件都首选外国货,不会相信国产货。08年的事件对老百姓的认识冲击太大了,13年了也没有恢复老百姓的信任。
接着保险的负面形象产生了人传人的情况,如果你没有关注过保险负面新闻而且想买保险,总会询问身边的人吧,那总有身边的人看过保险负面新闻或产生了对保险的负面印象,这时就会对你说保险怎么不好,都是骗人的,千万不要买,电视上都说了,买之前业务员说的好,等出事了就什么都不管,保险公司也不赔。
人都有从众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觉得别人说骗人有道理,开始犹豫这保险是不是骗人的,结果对买保险产生的需求就被抑制了。
即使有人认可保险,并且有明确的需求,但是大部分人仍有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好几年不去医院,没什么很大的必要买保险,想着等我感觉身体有点不行了,岁数大点再说吧,这样不是省钱嘛,省下的钱拿去吃吃喝喝不香吗?
传统思想因素,业务模式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导致保险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享有负面的形象,但是好在国家对保险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代理人如果在进行误导销售的情况产生法律纠纷,保险公司经常会被法院判为需要行使赔付责任,迫使保险公司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代理人误导销售,要加强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同时,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保险经纪人不同于传统的代理人模式,保险经纪人是独立于保险公司,类似于医药代表和医生的关系,代理人类似于医药代表,医药代表只能销售自家的药品,代理人只能销售自己公司的保险产品,而经纪人类似于医生,医生可以对不同病人开对症的药,不局限于某一家的药品,经纪人为消费者在众多保险公司和产品里选择合适的产品的职业。
专业和服务,才是能够在这个行业经久不衰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