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不能在具体事情上太勤奋,否则不能当好老板。
但是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选贤任能,二是规定合适的机制与制度,三是奖罚分明。
这是李世民的心得。资治通鉴193卷,唐纪九中,李世民问房玄龄等如何评价隋文帝杨坚。
房玄龄等认为文帝非常勤奋,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凡五品以上的都可以跟他一起商量事情,总是把饭拿到办公室吃,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李世民怎么说的呢?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李世民认为隋文帝并不是一个好的皇帝,原因就在于他在具体事情上太勤奋。
而老板如果太过勤奋,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多做事,就会干预下属的具体工作。这样有几个后果,
一来就会抑制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下属会觉得没有成就感,没有自主权。
二来,下属顺手就会凡事都交给老板来决断,因为反正都是要听老板的,而且老板自己决定的事,下属就不用承担责任了。
三是,会出现人才逆向淘汰的情况,因为能干的人才都是有主见的,很可能与老板的看法不一致,发挥不了自己的能力容易出走;
而庸才听话,只顺着老板的意思,甚至只是迎合老板,这样的人会留下来,但他们不担当不负责。
而老板即使再能干、再聪明,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全知全能,于是犯下错误就不可避免,而且无人敢于提醒,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年蒋介石也是如此,指挥太具体,喜欢一杆子插到底,喜欢“微操”,所以尽管国民党也是名将如云,但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果。——————————————————
但是老板必须做好三件事。
一是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
也就是选拔任用最优秀的人才,给予他们合适的官职,让他们去考虑事情该如何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也就是建立由宰相把关,成熟后上报,老板皇帝最终拍板的决策机制。这样皇帝只需要决定做与不做,具体怎么做由宰相把关。暨调动了积极性,又能保留决定权。
三是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也就是及时兑现奖惩,有功劳的,成绩突出的,狠狠奖励。有错误的,业绩不行的,就狠狠处罚。
做到这三点,下属就会个个尽心竭力,“何忧天下之不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