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节目中,嘉宾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汪涵说他拒绝加入家长群。
汪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他把时间花在了帮助孩子读书、运动和思考。
1、 汪涵陪伴孩子睡前阅读。
2、 汪涵注重孩子体能训练。
3、 汪涵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家长群是做什么的?
人们方便沟通,建立一个个独立主题的社群,就是为了分享各种信息。家长群的主要作用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主要渠道:
1、 布置作业。
2、 聊作业
3、 提交作业
4、 奖励和批评某同学
5、 协调纠纷
6、 策划活动
当然,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沟通。曾经有个家长抱怨,他们的家长群,老师会要求进群的家长必须注明自己的学历、毕业院校、做什么工作,老师还在这个家长群里吩咐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要拖孩子的后腿。
角色身份混淆,很难有正见。
如果别人都在一个社群里,你敢脱离吗?
加入社群是归属感的需要。在一个社群,我们可以向他人学习,也可以把好的分享给他人,从而共同成长。
但是加入社群也有一个弊端。社群有群体心理作用,很容易滋生攀比或者妄加评论等现象,从而消耗我们注意力的资源。
别人家的孩子秀出各种成绩,自己是否能无动于衷?
老师当众批评一个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回应?
某个孩子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他们在那里争论,你是否要做一个看客?还是加入评论?
我们有很多身份,因由这些不同的身份,我们加入了很多社群。但是注意力分散了,哪个群也满足不了我们的归属成长需要。要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社群,有原则地拒绝一些社群,家长应该站在不同的跑道上,为小家庭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乱糟糟,无法指导孩子要什么。而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是第一要素。
父母这个身份,最根本的任务是养育和造就孩子,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学会生活,会做丈夫或妻子、父亲和母亲、儿子或女儿等等。 作为父母,自身需要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不是说一定要结果做好,至少大家都在变得比昨天更好。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重要性非常重要,源自三方面:
第一, 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 儿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第三,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但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一些重要因素缺失了,可能产生了自身的需求,那这个需求,应该自己去成长,去弥补,而不是把希望建筑在孩子身上。
明智的家长,在家庭内部建立秩序。
这些秩序,演化为对孩子的要求,并对孩子成长给予反馈,这种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会更多地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明确要求,孩子成长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未来在人生的各种选择中迷茫无主见:毕业了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工作了不知道怎么和领导同事相处;不知道和什么人交往;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不知道怎么维持婆媳关系;不知道生活的意义……
明智的家长,都把时间花在欣赏和了解孩子上面。
他们会说不,也会让孩子知道哪些识别哪些对他们成长才是有利的。 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光。孩子们都是带着自己个性来到人间,我们不能用培养玫瑰花的方式,照顾一朵郁金香。
“为你好”这样的心态存在很久了。事实上我们忙得并未停下来好好观察眼前这个孩子,他到底需要什么?他的兴趣特长天赋在哪里,但一句“为了你好”我们就好像心里舒坦多了,因为自己扮演者大好人的角色。 事实上,我们不能替孩子成长。成长是一个心智模式,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建立,不是我们拿一个自己认为的好模式直接按压给孩子。
控制型模式下成长的孩子,能量不足,就不再有独立思考了,于是你说啥就是啥,人生大事样样要咨询父母的意见,不敢偏移。有的孩子,能量足一些,但失去思辨能力,就总带着一股怒气,容易冲动,走向逆反。还有的孩子,你是为了我好,我却这么糟糕,似乎不配做你们的孩子啊!一天天抑郁。
明智的家长,都在孩子的天赋上使力。
家长在和孩子的陪伴中,早日觉察孩子的天赋,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人生礼物。他的兴趣在哪里,就在哪里提升能力,未来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现在很多家长,在高考时会咨询专业人士,为孩子选择适合的专业。这已经是进步了。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早关注方向,带孩子接触这一领域的人和事,是不是更明智呢?
家长拒绝从众,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也会成长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