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拖延症”这个词兴起以后,很多人喜欢把它挂在嘴边来为自己开脱。
周末本想看看书,玩了一整天手机也没起身;计划好要洗衣服,堆在那臭了也没开洗衣机;说好要减肥,每到该运动的时候就对自己说,算了,还是明天吧......
拖延症这个词被用进段子里,充满了自我调侃的意味,巧妙地避开了所有的负罪感。
可现实是,你知道什么是拖延症吗?
普通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拖延症,严重的还真得去治。
百度百科上这样定义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看到这里,是不是突然就不觉得幽默了?
其实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但世界上拖延成性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会有选择地去拖延。
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这几种心态:
避重就轻。感觉麻烦的事情,都倾向性往后推,先完成容易做到的事情。
兴趣缺失。如果做的都是别人要求的事,自己则无兴趣亦无成就感,不愿尽力。
好高骛远。给自己设置很多或很大的目标,选择困难,无从下手。
缺乏自信。对要做的事情缺乏把握,从而习惯性逃避。
拖延症有一个很形象的示意图:
也就是说,大部分拖延去做的事情,在deadline来临之前,我们还是会妥协去完成。
其实,关于拖延症,各种书目、文章都有提供许多详尽的解决方案,比如拆解目标、列时间表、精力管理等等,可大部分人连解决方案也会拖延。
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拖延是一件会让自己难受、也极容易坏事的习惯,却依然总是一次次控制不住放纵不管。
什么方法论都没有用,是残酷的现实。
要真正解决拖延症,还得认清拖延的根源。
只要做一件事的意愿足够强,这件事就不会拖延;只要做下一件事的意愿足够强,上一件事也不会拖延。
所有的外因都可以靠努力拉平,只有内因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承认吧,不是什么拖延症,你就是懒!
你不想动脑筋,不想费体力,你宁愿待在舒适区里,变穷变丑变老去。
思维醒不了,你存在的意义就是来给那些自律的人作陪衬。
前阵子听“特立独行的猫”经验分享,有一段话给我当头棒喝:“想取得成就,那就一定要勤奋。但如果你连挣钱都要别人开导你,都要人盯着,看着,哄着,鼓励着,劝你还是别干了,你就应该穷!”
曾经我也是总盼着有高人提点、或者大事刺激,让我豁然贯通,奋起直上。
可我现在明白,不要想着等人来救你,被动的态度只能换来被动的人生。
一切只能靠自己。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很精辟的一段话,你肯定读过。
那就再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