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拍一拍”上线以来,广大用户对此功能看法不一。一部分用户只是将它当作一个轻松好玩的功能,有事没事“拍一拍”;另一部分用户认为此功能有些鸡肋,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甚至会产生尴尬,对此功能感到迷惑。本文结合笔者自己对”拍一拍“功能的思考,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对”拍一拍“的外在感知
用户使用与体验浅谈
在单聊或群聊时,用户只需要连续轻点对方头像两次,伴随着对方头像的两次抖动及你自己体验到的手机震动反馈,聊天界面就会显示”xx拍了拍xx“。当然,用户也可以自嗨,双击自己的头像,享受”自拍“的感觉。
至于对面被”拍一拍“的用户,除了聊天界面会显示自己被拍的提示,不会感受到任何的例如震动声音这样的反馈,更不会有红点等提示标志。但双方聊天的对话框会感知到被”拍“并被显示到所有群组或聊天对象前列的位置,如果微信打开的及时,便能一眼看到,”xx拍了拍xx“,还有被加黑加粗的"拍了拍"三个字,如果不及时就会被聊天记录覆盖掉。
同时,”拍一拍“的小尾巴还能由自己随意设置,于是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拍一拍“效果。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十足的小功能,在推出之后被广大用户们玩出了花样,为社交增添了些许趣味。
”拍一拍“有时会引发多人运动,成为以前类似刷表情包的刷屏利器,虽然可能只是为了”随波逐流“、为了好玩,但确实是大大提高群聊中用户的参与感的一种方式。
除了好玩有趣,当用户可能只想点开对方头像或想查看一下对方资料时,有可能会手误连续点了两下,对陌生对象”拍一拍“。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许会让用户觉得十分尴尬,此时就恨透了这个功能。
从用户使用来说,”拍一拍“主要有如下几个体验:
能将聊天框置顶,且无声音、震动等提示
能修改小尾巴,增添互动趣味性
能作为新一代”刷屏利器
从外在来讲,”拍一拍“相比微信庞大的生态和功能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功能,默默被添加在微信头像上,个人信息仅仅多了一栏来设置”拍一拍“的小尾巴。只需轻点两下,没有多余的学习成本且上手简单,在推出的很短时间内被”把玩“、被热议,让原本看起来相对”严肃“的社交通讯工具多了一丝活泼俏皮,增加了一把新鲜感。
二、对”拍一拍“的内在思考
1.用户场景
自”拍一拍“上线以来,许多用户虽然主动或被动地体验了一番新功能,但对于具体使用场景或许还稍有迷惑。在此笔者将在自己的使用和思考上进行一定总结。
使用场景一:单聊时可代替用户聊天时的开场词”在吗“、”Hi“
类似于qq手机端的戳一戳或pc端的窗口抖动,使用”拍一拍“传递自己想找对方聊天或者寒暄的意愿。当对方看到你的”拍“时,一般都会直接回拍你或直接找你聊,会减少一定程度的尴尬且方式温和。
使用场景二:群聊时可代替用户常用的”@“
在某个群组中,用户通常用@来提醒某个人或全体成员注意自己所发的消息,通常此消息比较重要或紧急。”拍一拍”也能起到类似的提醒作用,当用户感觉此消息没有很急迫或重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委婉的“拍一拍”。
使用场景三:想给对方发送的消息并不紧急
当用户想找另一个人说些事情,并且这件事情并不紧急,担心可能对方在忙或有别的事情时,用“拍一拍”告诉对方自己想找他,对方看见后也许会回拍或直接发消息过来,双方开始交流。此场景和场景一有异曲同工之处。
使用场景四:娱乐至上
许多用户也许没有聊天或传递信息的意愿,使用“拍一拍”纯粹为了娱乐,尤其是可以自定义小尾巴,在群聊中“拍一拍”别人,为互动增添几分乐趣。
2.产品亮点
自微信"拍一拍"推出以来,受到了大量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并引发了一场网络狂欢,各大社交网站和媒体平台及用户们纷纷讨论"拍一拍"的功能和亮点。截至现在,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9亿次,讨论次数达12.3万。据识微企业商情数据分析,大多数用户对”拍一拍“还是持正面态度。
微信的生态是基于熟人强社交模式,比较注重关系链的维护。”拍一拍“功能的出现,的确丰富了微信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增强了用户之间的连接、活跃微信群组。
正如张小龙所说,”拍一拍“是可能仅需一行代码实现的有趣功能。这个”小“功能可能没有什么技术优势,但带来了十分优秀的运营优势。热搜榜第一,在全网引发热议,话题热度爆棚。
目前看来,增强用户新鲜感,增加用户活跃度,促使社群活跃;增强社交互动感,增加社交趣味,这就是”拍一拍“功能的主要亮点。
3.未来判断
”拍一拍“功能基于”不打扰“的产品理念,弱化社交门槛,强化社交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为社交功能带来一丝活力,“拍一拍”的新鲜感使用户在社交中活跃起来。
“拍一拍,像蚂蚁一样打招呼”,当新鲜劲一过,一切都会归于平淡,而用户依旧会用着“拍一拍”打招呼,与平淡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或许就是是“拍一拍”的成功之处。未来“拍一拍”也许会解决手滑党们的尴尬,也许会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功能,“拍”无止境。
微信“拍一拍”,今天你“拍”了吗?
(部分图转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