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_我们要做一个经常保持思考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零零散散花了大概四五天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之所以用“终于”这个词,是因为读专业书对我而言从来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复杂费解的理论,都让我觉得看这样一本书远没有看场电影或者打局游戏来得舒服。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的想法不正是走在书中所说的“娱乐至死”的道路上吗?

越来越迷恋于享乐,越来越追求感官刺激,向着娱乐至死,一路狂奔。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当时的背景是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它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

虽然这本书写于上世纪,但是我觉得书中的一些情境在今天仍然适用,这本书有两个我非常赞同的点。

“碎片化的娱乐方式会越来越削弱人连续化、逻辑化的思考能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这种危害是致命的。”

提到碎片化的娱乐方式,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目前流行的短视频APP,我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声音,“抖音真的有毒,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沉迷抖音,无法自拔”。不管你有没有体验过,说到快手和抖音,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两款中国短视频应用,日点击量超过千万。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短视频以精炼有趣的优势迅速挤占了我们的闲暇时间,它们更多的只是娱乐大众,甚至由于门槛的低下,使得很多低俗恶劣的内容也会流传到平台上。

波兹曼提到《美丽新世界》中的一句话:“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我在想,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娱乐,而不反思娱乐背后带给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就只能是“娱乐至死”;但是如果我们能在适度娱乐中反思它所传递的知识,并不是一味苛求所有事物的呈现均以哗众取宠为价值,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还会有长远的进步。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缺少会思考的人。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这是第二个我非常感同身受的点,如今移动网络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被信息紧紧包裹,并被动的承受着它的狂轰滥炸;无数的,乱七八糟的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登门拜访。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信息往往与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我们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回应它。

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介去了解未知,但我们却沉浸在娱乐中驻足不前。

波兹曼为人们留下一个沉重的话题:人们真的会“娱乐至死”吗?娱乐已是这个时代的传媒霸权,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只为博人一笑,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可谓“得娱乐者得天下”。

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我们从不反对适度娱乐,但当娱乐日渐成为操控话语的霸权力量时,它的负面作用就必须受到重视。我们也不拒绝娱乐,只是除了笑声之外是否还应该留下些什么?如果欢笑过后留下的只是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次欢乐更强的期待,那这样的欢笑绝对是廉价的。

我们要做一个经常保持思考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