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一颗闪光的螺丝钉
“过年好!我是社区小刘……” 做梦都没梦过,大年初一,第一个给我拜年的人竟然是我所在的社区。
社区,在我的生活中,是个零接触的螺丝钉点大的小单位。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在的社区在哪儿办公。
印象中只有两次和它隔屏接触,那是我上下班,从小区的大门路过,看过两份文件:一份是关于征兵的,一份是关于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文件。下面署着社区。
说实话,我从未用心地想过社区这个螺丝钉点大的小单位都有哪些职能,它能为居民们解决什么生活上实质性的问题。我甚至想它是否和居委会一样,调节个居民矛盾啥的,现在我们楼上楼下的居民每天都形色匆匆,碰个面的机会都难得,别说闹矛盾了。换言之,社区可能只是个供退休的老人们组织个活动啥的,对我们上班一族就是一无所用。
可是这个假期,偏偏就是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小社区,竟在硝烟弥漫的战疫中脱颖而出,让我刮目感动。
“最近身体还好不?”
“有没有出门?
”家里来了武汉的人没有?”
“一定要小心啊!”
每天我都会接到社区打来的这样的电话。每次放下电话,心里都如沐春风。非亲非故,面都不曾谋过,这般的关切深情。
我每天接电话时也由
“还好!”
“没有出门。”
”没来武汉的人!”
像回答老师问题一样的机械简单,逐渐带了温度。结束通话时加一句:
“辛苦了!”
“谢谢您的关心啊!”
“你们也要当心啊!”
那天,爱人下去买菜,回来摘下口罩,手套,掏出了一张证,递给我说:“社区让门卫给咱们发出门证了,双号可以出去,单号不能出去。”
“出门证,快拿出来给我看看!”我好奇地接过爱人手里的出门证。我还从来没见过出门证:
这是一个长不过五厘米的小纸片,上面印着醒目的“小区出入门证” ,下面用中性笔写着我爱人的手机号码,姓名,还有我家的单元楼层号。
这些手写的字清晰工整,都是社区工作者写的,想想,小区的这些户人家,要每户写一张,也是一件强度很大的工程。再加上暴雪降温,社区工作者要顶风冒雪的把这些出门证送到门卫,我心里涌上一股小感动。
这些天,电视上,社区这个词的频率热度也比平时不知高了多少倍,社区宣传,社区防控,社区管理……社区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已经正式上线了。
想想:武汉一线上的医护战士,是冒着“炮火”在战斗,全国人民在为他们摇旗呐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社区,像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打电话,送出门证,建微信群,连接起千家万户,排查疫情,防护疫情,狙击疫情。决不让疫情蔓延到千家万户,滴水不漏地守护防护祖国的大后方。
今天我们辽宁已经连续两天新增病例为零,社区——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