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后期,曹氏皇帝昏庸无能,司马家族重权在握,篡位自立,建立了西晋,这一段历史,文学上称其为正始时期。这个时期,文人们不再把目光聚集在丑恶的当世生活,而是避开现实,以深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观照哲学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代表文人就是所谓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就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此七人生性旷达,经常聚在竹林下纵酒酣歌,嗜酒几乎就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刘伶醉酒,千古闻名。他常乘着鹿车,拿着一壶酒,到处乱跑,让仆人跟着他,并且吩咐说:我死了你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吧。
有一次,司马昭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派人去提亲,阮籍大醉60天,使得媒婆无从开口,只得作罢。
除了嗜酒,他们也放任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本不顾世人评说。阮籍为素不相识的夭亡少女扶棺痛哭,表达了对一个美丽生命逝去的痛悼。就像赌王的小女儿给陈百强扶棂一样,在世俗世界里,这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另一半。
阮籍对其他人都是直翻白眼,唯独对嵇康青眼有加。刘伶则经常在家里裸奔,有人责备他,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屋宇为衣服,你怎么钻到我衣服里面来呢!
从实质上来说,七贤这种做法,只是表现内心深处的无法解脱的痛楚。他们认识到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奈,所以只能选择消极抗争的行为。他们的痛苦,为千秋万代留下了一个评说不尽的话题。
七人在文学上也是非常有才,以阮籍、嵇康最高。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在文学上都占了重要地位。
嵇康的诗写的不错,可惜在与强权斗争过程中,嵇康最终免不了一死,首先我们说一下当时环境,当时是魏废帝年间,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间,其实还包括直到西晋立国这一段时间。当时的社会异常黑暗,道家思想盛行,玄学大兴,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基本特点。
最后,嵇康被陷害入狱,三千多太学生上书请求免罪,反而坚定了司马氏杀害嵇康的决心。最终,嵇康在弹奏完《广陵散》后,慷慨赴死,至此,《广陵散》成为了绝唱。
而阮籍既不愿意与司马氏对抗一死,也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阿附权贵,生活于夹缝中的阮籍,只能与司马氏虚以为蛇,佯装痴狂,所以其诗中大多透露出内心的无奈和惶恐。
现实当中没有出路,只有向精神世界寻求。竹林七贤代表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悲剧人物,代表了那一批个性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和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