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1、孔融(153-208),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魏文帝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2、陈琳(?-217年),今江苏盐城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陈琳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入袁绍幕府。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后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217年,和应玚、徐干、刘桢等三人一起染疟疾而死。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3、阮瑀(约165-212),今河南开封人。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即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曾与陈琳共事,曹操军中檄文多出于他和陈琳之手。
阮禹的诗存十二首,有《阮元禹集》辑本一卷。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
4、徐干(171-217),今山东潍坊人。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拒绝了曹操的任命。直到曹操统一北方后,才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干了五六年后,以病辞官。217年,和陈琳、应玚、刘桢等三人一起染疟疾而死。
徐干为哲学家,在诗、赋、散文均有造诣。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
5、应玚(yang2)(177-217),今河南项城人。曾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后为曹丕的将军府文学。217年,和陈琳、徐干、刘桢等三人一起染疟疾而死。
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6、王粲(177~217),今山东微山县人。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初依附荆州刘表,未被重用。曹操得荆州后,被曹操父子重用,赐爵关内侯。后任侍中,随曹操南征孙权,北归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王粲有二子,受魏讽谋反案牵连,都被曹丕诛杀。
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7、刘桢(?-217),今山东宁阳人。尚书令刘梁孙子。担任丞相(曹操)掾属,交好魏文帝和曹植兄弟。211年后,出任平原侯曹植庶子,不久即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217年,和陈琳、徐干、应玚等三人一起染疟疾而死。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今存诗十五首,代表作《赠从弟》。
“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它六人均依附曹魏。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在“竹林七贤”中以山涛年事最长,且“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涛发现并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因此,山涛是竹林之游实际的组织者和人事核心。
1、山涛(205~283),今河南武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早年就和嵇康、阮籍认识,经常在一块玩。四十岁开始担任郡主簿。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在两股势力较劲期间,为避祸,山涛归隐不问世事。最后,山涛还是不甘寂寞,不想一直保持中庸。经过反复思量,他与不跟司马氏合作的好友嵇康、阮籍分道扬镳,决定投靠司马氏,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官至司徒,位列三公。
山涛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
山涛应该是竹林七贤的发起人,核心人物。
2、嵇康(223-262),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因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又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今有《嵇康集》传世。
3、阮籍(210~263),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作为“正始之音”(意思是指魏晋时期流行的玄谈风气)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阮籍一直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家族专权很是不满,虽勉强入仕,但并不配合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阮籍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的儿子,不过阮籍才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嵇康和阮籍应该算是山涛的竹林七贤的联合创始人。
4、向秀(227~272),今河南武陟人,与山涛是老乡。在嵇康遇害后,受司马昭召见,为避祸计,不得已开始出仕,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王戎(234~305),今山东临沂人。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当时是刘伶的上级),参与晋灭吴之战。县侯,故人称“王安丰”。治理荆州时,他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最后升至司徒,位列三公。相比其它六位竹林七贤,王戎在文学上好像没有什么成就?
关于王戎是怎么加入竹林七贤的,我觉得很可能就是阮籍的关系。当时,阮籍和王戎的父亲王浑同任尚书郎。阮籍经常去王浑家做客,久而久之阮籍和王戎成了忘年交(两人相差24岁)。据说,每次阮籍造访王浑时,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而和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
6、刘伶(221~300),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和嵇康是老乡。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年(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7、阮咸(生卒年不详),河南开封人。为阮籍之侄,也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孙子。阮咸好酒虚浮,仕途不顺,担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没有得到晋武帝认同。因质疑荀勖的音律,遭到记恨,贬为始平太守,无疾而终。
阮咸原有文集一卷行世,元代尚存,后来散佚。另有杂著《难答论》二卷(与阮浑合著)与《易义》皆已散佚;阮咸存世的作品只有《律议》和《与姑书》。
纵观竹林七贤,山涛和王戎在政治上与嵇康、阮籍分道扬镳,效忠于司马氏,最后都官至司徒,位列三公。而其它五人都不愿与司马家族不合作,嵇康更是被司马昭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