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喜欢钻牛角尖的。但是这样很容易形成认知偏误,从而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是不是很可怕呢?所以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因和果是可以分开的。可以先看到一个“果”,然后去追溯“因”。但事实未必是这样。
在追溯“原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犯两个错误:
对因素的变量认知不完备。很多的因素可能会逃出我们的认知范围,形成我们的盲点;
真正的“果”是由于这些因素汇聚到一起以后产生的,我们常常忽略这个“汇聚”的过程。
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说,“一个果表面上看是一个结果、一个对象,其实它是一个事件,而这个事件很可能是由一连串的事件汇聚交织起来的”。
青霉素这种当时被认为是“神药”的药品对人类的健康暗藏杀机——注射青霉素之后,它不但把有害菌消灭了,也把人肠道里的益生菌全部杀死了。
在当时无论是有害菌还是益生菌,对青霉素都没有任何抗药性——它在治愈伤口上有奇效,在杀死益生菌上也有奇效。所以,这个师长最后没有死于外科疾病,而死于了内科疾病。
康白教授之所以被认为是“微生态领域里的泰斗”,首先是他最早发现了抗生素的危害,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是一个结果,但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生态性、网络性的。任何只针对某一个因素的治疗,都可能是无效的,有时候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
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我想说的还是那句话:一个结果是一个事件,而且是一连串的事件。
我们看到一个疾病的时候,会去追溯它的原因,然后我们不仅找到了原因,也找到了解决方案。但是,健康作为一个结果,它是由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比如上面的故事里,威胁师长健康的是他感染的伤口,但维持他健康的是多种因素,当我们在消除危害他健康的这个因素的同时,完全忽略了导致他健康的其它要素。
所以,“归因谬误”、“归因偏差”不仅仅是在认知层面,它还会直接导致决策和行动上的错误,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当我们遇到危急情况,必须要解决紧迫问题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归因谬误”中去,而且这种谬误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总结
我们在追溯原因的时候,常常只找到了一个因素,但会有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我们称之为“盲点”,就是有“另外的”因素,甚至多个“另外的”因素导致了现在的原因;第二个误区可以称之为“盲维”,就是一个结果是所有这些原因交织而成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
有些认知看上去是对的,你基于这种认知的方案也是对的,但可能最终的结果是错的。就像诺基亚的末代CEO埃洛普(Stephen Elop)说的,“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我们失败了”。
二、今日感悟:
听完老师今天的课,感觉心里凉凉的;认知偏差和认知偏误该有多么可怕,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刷新认知才能够保持大脑思维的敏捷性,从而预防灾难的来临。
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要再钻牛角尖。碰到大的事情,多找几个信任的人,敬佩的人来商量。会有不同的结果供参考。
打算把自己写的简述的东西直接录音出来发到朋友圈。这样会有更多人的参与和思考。做到昨天老师所说的去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