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朋友家玩,我们在客厅里叙话时,她的儿子伟伟不时从自己的房间出来去冰箱里拿东西吃。并且手眼不离手机,像是在打游戏。我给他打招呼:伟伟,今天没上班啊?他头都没抬的“嗯”了一声,继续沉浸在他的手机里。看他不理我,我又问他的妈妈:伟伟今天怎么没上班?
我的话让刚才还阳光灿烂的朋友,脸色立刻来了180度的大转弯阴暗下来,接着就是唉声叹气:我也不知这是怎么了?这孩子出去工作没有超过一个月的,不是说工作压力大,就是说领导不公平,有时还认为领导让他干某种工作就是大材小用以及领导说话不中听等等各种理由。反正就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现在在家里除了吃喝,就是不停地打游戏。你说上这么多年的学,读这么多年的书,这不是废了吗?朋友说着说着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我能理解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高校毕业却没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前途,她心里怎能不焦虑?别人的孩子研究生毕业穿着光鲜亮丽,走路精神抖擞,高高兴兴走入职场,而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家衣着不正,头发凌乱,就知道不停地打游戏,说轻了他不听,说重了他要离家出走,当妈的难啊!
看着朋友现在为了孩子伤心落泪,又想到当年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当时让我们几个好朋友都艳羡至极。而今天出现这种状况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看来一个人学历高并不代表就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成为学习的机器,对一些人际交往、生活常识、心里承受力没有一点储备的话,也终将被社会淘汰。
回忆朋友的儿子伟伟一路走来,他的妈妈给他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你只管把学习搞好就行,别的你什么都不要操心。”同时朋友为了照顾孩子上学,全职在家打理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照顾的无微不至,只要孩子学习好,对他就是有求必应。上高中时出门上学前,鞋带还要妈妈系好才出门。
上大学时,每次回家都像一个圣诞老人背着一个大包回来,圣诞老人背的是礼物,可他背的却是一堆的脏衣服。回家就是皇上驾到,妈妈急忙锅碗瓢勺交响曲,好吃的做起来,好看的买起来,一刻也不得闲下来。总感觉孩子在学校里吃不好,好像受了天大委屈似的。总想在孩子回家的时候补偿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的朋友就是这样在爱的光环下,一步步把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和社会脱节的孩子。因为工作中所有的人不可能都像亲妈一样照顾他呀!
纵观身旁很多的父母,“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成了对孩子重复最多的话。孩子想参与家庭事务讨论,父母不让: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进屋学习去!孩子要参加公益活动,父母也说不行:参加那干什么,又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孩子要和同学出去旅游,父母更是不让:你们出去,没有大人陪着,多危险呀!再说出去还耽误学习,别去了哈!
父母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隔断了孩子与社会的联系,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
学习只是人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技能之一,每个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他要经历人际关系、抗挫能力、工作安排等等一系列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是倾其所有地爱着他们。就像60分妈妈月华所说:有的妈妈就是孩子的“洗衣机”“电饭煲”“清障车”“提款机”,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所以最后把孩子培养的结果,要么高分低能,要么就是妈宝男,什么都依靠父母。
有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生孩子是每个女人都能干的事,养孩子则是另外一回事。也可以说“生孩子是女人一种本能,养孩子却是要不断学习的。”
现在的社会竞争固然激烈,学习固然必不可少,但学习成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等孩子不会生活、不会工作、不会相处、不会抗挫时才后悔“曾经的你替孩子做的太多!”
所有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请谨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毁了你的孩子就给予他你所谓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