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纷争的解法(7)多样的生命衡量体系

本文为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名:“星光下的丑小白”

回归生命本身,人本就是多样的。

当生命逐渐被趋同的视角,趋同的评判标准衡量时,生命真实的光彩亦在被磨灭,生命开启了被工具化的进程,这对生命来说亦是一种悲哀。

人们需要还原更多样的评判衡量体系,为的是让生命重新鲜活,而非在趋同的社会倾向中逐渐冷漠、更加自我。

现实中,多样的衡量体系并非没有,恰恰相反,它存在于生活中,但当它们融汇到一起,却因为彼此力量的角逐,而发生失衡。一些标准脱颖而出,成了群体中共同的趋向,而另一些标准则渐渐没落。即便它们本身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但它们在交融中却因为人们的惯性和环境,被下意识用看似相似却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替代了。这些冲突也成了人们内心冲突和纠结的种种起源。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赚钱能力的称颂,压制了人在其中的真实行为。但回归本质,我们应该评判的并非这个被量化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

因此,还原多样的评判和衡量体系,并非构建,而是扶正和回归,是对行为实质的回归。

这种还原和回归同时是两个层面的:理念和机制。前者为软性意识的转变,后者为硬件上环境的支撑。

理念上,人们需要看清这种评判的相对性。它是人在环境和群体中所需要的,它因需要而产生。但对生命本身,真实的生命从来无从评判,也无法评判。

机制上,要求群体更明晰地指出我们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个事务上,基于这些事务的内在运行逻辑,哪种能力更占优势,优势原因是什么,适用范围又是什么,而其他能力在遭遇领域内常见事务时,所必然面对的困境和挑战是什么。这并非是一种优劣的评判,这是一种真实而可选择机会的呈现。但它却可以让人们看到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特质的差异影响。

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群体需要明确多种衡量机制并存的必要性,不是统一以某一量化数据为基础,而是要拆分这些量化背后的真实行为,并扶助其他评判标准的成长,让不同的衡量标准,以多种形态并行,甚至设计并不相同的回归和循环通道。以此,让个人真正有选择的实现自己的生命,不是选择某一种,不是受限于职业,而是选择行为,并以行为接受评价和衡量。

一个群体本就需要多样的人,又为何要在发展中慢慢将标准变得固化和统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