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窗台上的蒜苗长高了。我常常想,嫩绿的蒜苗啊。你怎么长得这么快啊?不知不觉你都长这么高了。我常常问问自己,丽卿啊,你有没有长进呢?于是,我在想,如何能有生长的力量?
蒜苗生长靠水分,如果没有了水分。它恐怕就不能长高。每每惊叹它的高度时候,我们就会想象一下,如果把它放在了阳光的地方,它可能会长得更高。我的生长靠什么呢?
这个假期,我还是拿出了李玲玲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师5项修炼》阅读,这次的阅读,我增加了许多新的方法。我总是在许多地方不停地发问,我总是想,作者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意思,我总是在作者的“无言处”驻足、徜徉、细细品赏、透过有限的语言,获取无穷的意义。
一、无中生有
在全书的第83页,作者提到了分数大小"巧比较”
学习了通分以后,学生在比较一异分母分数大小是一般会先通分再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还有什么其他的比较方法”于是在孩子们的交流分享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喜巧妙方法。
逆向比较法
在比较3/4、4/5、8/9有学生这样想:一件东西拿走了3/4,还剩1/4。拿走了4/5,还是1/5。剩下得越多,拿走得就越少。所以8/9最大。这样转化,把分数的比较简化成分子都是一1的分数大小比较。化难为易,是好方法。
一半比较法
在比较5/7、1/2、2/9至三个分数,有一个孩子说我可以这样比较,以1/2为标准平均分成七份的话,一半是3.5,;如果平均分成九份,一半是四点五,说明2/9比1/2小,只要就能比较出三个分数大小,她回答我能理解这种想法学生举手,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举个手。之后,我在黑板上用数轴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5/7在1/2的左边,二九分之二在½的右边,我讲解后,教室里多了一些表示恍然大悟的声音,由于1/2就是一半,学生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比较分数大小,他们能自动调取生活经验思考,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好方法。
“余氏”比较法
这个方法是:这样的把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对角相乘得到的积写在分子上乘积大的那个数大。
就是在这个地方,我就在想第一种方法,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想第三种方法如何来证明?
也就是说交叉相乘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如果分数B分之a和d分之c,如果ad>cb则b分之a>d分之c;如果ad<cb咋b分之a<d分之c,如果AD=cb则b分之a=d分之c.
我通过学生的这个思考,想到深更广阔的地方。
二、不全求全
中国画中常常借着萌芽绘春光,画一页写秋意。教育作品能反映学生的教育生活有限的形式和生命的内容同时存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这些地方进行想象、联想。
李玲玲老师108页说在具体情景中提会平均数的意义,她讲到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开展教学的。老师在教学中一般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总数除以总数等于平均数的解题要点。这样的做法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的统计学本质。比如说吴正宪老师指出教学平均数在学生会算平均数后,不是进行大量联系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求得的平均数谈谈什么是平均数。
我就在这个地方想,作者实际上给出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的角度。如何填补和还原出相对完整的形象。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的一个思考:
特级教师王建良在巧妙设计了一个情景,狗妈妈和狗宝宝主人给他们六根骨头你见1怎样分比较好?学生出现了方法之后老师可以涉稳哪一种方法比较好特别在哪里如果只出现一样多如狗宝宝多和妈妈多这种分法提问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比较好的和生活原型进行了对接。
那我其实在就是想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之间的这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