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用户体验?
“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这样的说法大家一定经常听到,很多企业也把这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用户体验的定义有很多,通俗来讲,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界面是否友好,操作是否流畅,功能是否满足需要等等。
蜂巢模型
在蜂巢模型中,用户体验包含七个模块:
Useful(有用性):是否有真实的用户需求
Usable(可用性):是否可以满足用户需求
Desirable(满意度):是否能让用户满意
Findable(可找到):设计的元素和组件是否易于发现
Accessible(可获得):用户是否能够方便地完成操作、达到目的。
Credible(可信赖):是否能让用户产生信赖
Valuable(有价值):位于模型的中心,意味着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产品是否真正带来价值。
五层模型
战略层:设计产品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通过这个产品要获得什么?”和“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能获得什么?”,要满足的用户需求和公司的商业目标。
范围层:产品的功能范围,也就是产品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什么。
结构层:结构层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用户的选项的模式和顺序,将范围层定义好的零散的需求,进行结构化的归纳组合。
框架层:基于结构层梳理出来的功能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框架设计,定义页面的布局和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位置。
表现层:即最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关注的是,界面的呈现是否为用户提供有效的选择和引导,并且提供了一条流畅的视觉路径。
用户体验金字塔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状态可见原则
环境贴切原则
撤销重做原则
一致性原则
防错原则
易取原则
灵活高效原则
易扫原则
容错原则
人性化帮助原则
注重用户体验的好处
用户体验测试方法
调查问卷(传统媒体、新媒体、论坛)
用户访谈
功能反馈
用户测试(众测)
App灰度发布、内测
A/B Testing
原型测试(Prototype Test)
眼动仪、脑动仪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用户体验反馈(主动或被动)来评估产品体验好坏的。
A/B测试
AB测试是借鉴了实验的思维,目标是为了归因。通俗来说,就是我们想把条件分开,明确地知道,哪种条件下,用户会买账。这就需要三个条件:有对照组,随机分配用户,且用户量足够。
最早的AB测试本身是起源于医学。当一个药剂被研发后,医学工作人员需要评估药剂的效果。一般就会选择两组用户(随机筛选的用户),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这两组用户来“试药”。也就是实验组用户给真的药剂,对照组用户给安慰剂,但是用户本身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组,只有医生指导。之后,在后期的观察中,通过一些统计方法,验证效果的差异性是否显著,从而去校验药剂是否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这个就是最早期的医学“双盲实验”。互联网行业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么用。我们需要确认的是,当前改版,是否有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验证效果的“药剂”变成了一个“改版”。
业务把将web或者app界面或者流程,拆分为多个版本。然后将流量分层(或者分流),不同的人群使用的某个功能或者触发的策略不同。但是这里的人群一定要满足同质化的特性。所以无论分层还是分流,我们都需要将用户随机分配,且同一用户不能处在两个组内。
通俗来说,AB测试是一种互联网人口红利减少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用户满意度,留下用户而使用的一种利用数学原理来精细化运营的评估方法。
AB实验
实验的基本流程为:
选择指标
建立假设
选取实验单位
计算样本量
流量分割
实验周期计算
线上验证
数据检验
用户体验测试设计
前面我们讲到的都是基于用户实际反馈做的相关体验测试,那么作为测试人员在平时测试的时候怎么开展用户体验测试?
站在用户的角度
理解功能的设计,业务的逻辑
多看多用多想
邀请更多人参与,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
重视原型测试
配合产品设计好A/B测试方案
有条件的可以在正式投放市场前开展内测
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可以根据一些模型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检查项或者测试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