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也不是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一种应当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习惯。
当我看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心中会想:"我连读书都不会吗?”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内容都看完。
静心翻阅,回味无穷。《如何阅读一本书》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德勒执笔,在他看来,阅读有三种目的:一是娱乐消遣,二是获取资讯,三是消化吸收。与之相对应,他将阅读的过程分成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第一层阅读——基础阅读。一个人只要能够识字、可以将一句话完整地读下来,就达到了基础阅读的标准——这个层级的阅读练习通常是在小学完成的。
第二层阅读——检视阅读。这种阅读是在短时间内通过目录、标题等关键信息以及重点段落掌握主要内容,可以快速地、系统化地了解书籍的骨架和核心意思,不至于 “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避免因抓不到头绪而带来的阅读疲劳。
第三层阅读——分析阅读。这种阅读没有时间限制,只为仔细地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最终将书中内容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以娱乐消遣与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完全不需要经过这个层级——前两个层次的“浅阅读”就足够了。
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这种阅读不限于某一本书,而是为了钻研某个主题去阅读很多与之相关书籍。阅读者需要反复比较不同书籍中存在差异的价值主张,各种观点会在读者脑中相互碰撞、产生风暴,知识就这样得以“生长”,阅读者最终得出一个综合性结论。显然,这种阅读最为困难,也最耗费精力——此时阅读者俨然变成了一个研究者。
艾德勒认为,阅读不象看电视被动吸收信息,而是一种主动性活动。阅读四个层次是逐级渐进的——层次越高的阅读对主动性、专注度以及忍耐力的要求就越高。主题阅读是所有阅读过程中最有收获的一种方式,它能够锻炼读者的大脑机能,帮助其重塑心智、提高认知。
阅读习惯与生活品质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当中,手机上的碎片化内容是缺乏系统性的“快餐”式信息,使得我们的思维也逐渐呈现碎片化。如果长期停留在这样一种状态,不仅无法建立完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头脑将慢慢丧失那种深入钻研、探究本质的能力,很多机能在不知不觉当中被“阉割”。
浅层阅读虽然容易掌握,不用绞尽脑汁去思考,但也不会带来太多的获得感,就如同坐着一条顺流而下的小船,毫不费力,但最终走向下游;深度阅读看起来劳神费力,效率极低,却是在逆流而上,最终会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看起来笔直而平坦的路也许是最大的弯路,而崎岖之路却是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
《三都赋》的作者左思,幼时很不聪明,学过书法、音乐和兵法,都没有什么成就。后来他下决心刻苦学习努力写作,花了数十年功夫,写成了《三都赋》。洛阳的人争相买纸抄读,使得当时的京城纸张供不应求,称为“洛阳纸贵”。如果你想突破现状,有所成绩,就必须迎难而上——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不用对所有的图书都深度阅读,但对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因为经典著作会带给读者“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感觉。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意思是能在一般人没有疑义的地方发现问题,这才能够让人进步,这样的读书习惯可以锻炼我们 “见微知著”的能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一项创新所能赢得的最大赞美莫过于人们说: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