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着东方卫视的一档纪录片栏目:《72小时》,是模仿日本的一档同名栏目,栏目关注的群体让我很有感叹,原来,我们身边的寻常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可这样的节目永远没有一档明星光临的综艺节目来的火爆。
72小时,也就是三天的时间,集中关注某一个人流集中的地方,如便利店、地铁站、驾校、菜市场......,围绕在上海的边边角角,看尽普通老百姓的人情冷暖,和一些无法跨越的无奈。
这也是我喜欢纪录片的缘故,很真实,这不是处理过的艺术化生活。
栏目中其中一期是关注培训教育机构的,当我看到一个爸爸在教室外睡着了,可能是太疲惫了,孩子在教室里上课,可能下课后,立马要赶往下一个教室。
当记者采访爸爸的时候,爸爸说他们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兴趣班的学费占了很大的比重。要命的是,爸爸觉得咬牙也要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节目的最后,被采访的一位爸爸说的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
“
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长跑。
即便是以跑步来隐喻人生的话,人生不是短跑,是长跑,只有短跑才有起跑线一说。
长跑的马拉松没有起跑线。
第一个冲出去的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拿冠军的。
”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现在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家长们毁掉了,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都是在说别人家的孩子,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还是会担心跟其他的孩子拉下太大的距离,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网上常传国外的素质教育多优秀,可有几个家长能有胆在自家孩子身上做这样的尝试呢?
依我国的国情,教育方式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我们生活在中国,活在中国人的社会里。
我认同兴趣班的存在,也认为有必要让孩子参与一些兴趣班,我希望孩子能更多的加入集体的环境中,在集体中成长,一个好的玩伴,不会亚于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兴趣需要引导,小学这几年是最好兴趣培养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进入初中以后,就可以听从孩子的意愿来选择,这时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所以,正确的看待兴趣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不要奢望孩子在兴趣班里学有所成,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家,面对所谓的“证书”“考级”应淡然视之。要求没了,期待小了,压力自然小了。后之孩子的每一天的进步都会认为是进步。
其次,在选择兴趣班的课程上面应遵从下面两个因素:
1、离家太远的不去,不管是多有名的老师,时间全花费在路上了,家长和孩子都累,久之新增抵触心理。
2、学费太贵的不去,如果兴趣班的学费成为了家庭开支很大的一部分,那么,降低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应量力而行,不盲目跟从。
兴趣班就是乐趣班,孩子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