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六一之后我们的小麦也成熟了。没有收小麦经验的我昨天在年级的号召下紧急组织了家长们一起收麦子。
一大早,收割组的群里就热闹起来,宸懿爸爸六点多就已经到达农场开始割麦子。后来铭博爸爸和勇铄爸爸也先后提前到达了农场加入了收割的行列。离约定时间还有20分钟的时候,大家已经把小麦割的差不多了。我们后来到达的人就开始了最后一小块儿地的收割工作。
对于孩子们来说,割麦子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在爸爸妈妈们的示范下,在他们的劳动中,孩子们因为好奇也纷纷加入进来体验了一把割麦子的乐趣。戴手套,拿镰刀,薅着麦子一把一把的割着。这种体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了解播种劳动后的收获,既有丰收的成就感,也学习到了如何割麦子的知识。
麦子割完后,就要运到农场口的水泥路上进行第二个步骤:轧麦子。我们从农场师傅那里借来小三轮车,大家就开始忙着往车上运麦子。你一把,我一把,你一捆儿,我一捆儿,一点一点的往小车上运。不管是爸爸妈妈们还是小朋友们,甚至是年长的奶奶也加入进来,在大家齐心协力下一小车麦子就填满了。雅心爸爸自告奋勇的去驾驶小三轮车,问起来会不会骑。雅心爸爸自信的说:“这有什么不会的,不就跟骑电动车、摩托车一样吗?”摸索了一会儿他就可以自如的骑着小三轮车运麦子了。车上的麦子堆得像小山一样,在颠簸的道路上难免会掉落。于是,不知道是哪位家长提议说上去坐个人压着。铭博爸爸大步一跨就坐了上去,旁边的雅心扒着车就要上来,妈妈帮着一抱她也如愿上去了。运第二趟的时候,大人们刚装完麦子,雅心就自己爬了上去。我想,这个经历一定是好玩的,有意思的,要不然孩子怎么会自己往上面爬?站在一边的铭博忍不住了,也让爸爸把他放在了麦堆上。两个小孩儿坐在麦堆上渐行渐远的画面看着有点熟悉。就像很多人小时候收麦子的场景一样。
这边田地里,子涵、亚莹和昕宇还在捡着剩下的麦子,生怕麦子浪费掉了。
接着,大家转移到农场前的小路上开始今天的“大戏”——轧麦子。我们将麦子全部铺到路上,铭博爸爸开着车来来回回在上面轧着,估摸着差不多了。才下车用像叉子一样的农具将麦秸杆挑出来。其他的爸爸们也找来农具一起干了起来。孩子们在旁边看着,也忍不住的去帮忙。宸懿、勇铄这两个小伙子更是各种尝试:用脚踩踩麦穗、拿耙子拔麦秸杆、用手搓麦穗儿……铭博也在一边不停的捡着路上散落的麦穗儿。这种体验是孩子们在学校,在家里没有的,尽管天气很热,汗水湿透了头发和衣服,他们依然在积极的参与。
麦秸杆儿挑的差不多了,就到了最关键的“扬麦子”环节。可惜今天得风不给力,几位爸爸尝试了几次都不行。风太小,而且风向和风力都不稳定。后来,我们只好将麦子揽一揽进行装袋。
最后,所有的麦子都铺在了农场的小广场上。这一小块麦子就是我们辛苦了一个上午的成果。孩子们跑过来,小心翼翼的碰着麦子,看着一粒粒麦籽儿,他们的问题就来了。有的问:“这个是我们吃的米饭吗?”我跟他们讲理了米和麦子是两种不同的粮食。有的问:“老师,这个是不是就可以吃了?”我说:“你可以尝一个,这些麦籽儿一般都是要磨成面粉食用,我们可以用面粉做馒头、面条、包子等面食”有的说:“老师,我们那么多麦子最后只剩这么一堆了,我们干这么长时间都快累死了,那农民伯伯肯定很累”我问他们:“那以后是不是要爱惜粮食?”他们点点头。这个时候想起来古诗《悯农》,我们在书中是学习到了播种的不容易,教育孩子要节约粮食。说教不如行动,再多的道理都不如经历和体验有用。我想,孩子们经过这次收割的体验所收获的一定远远超过我们能想到的。这种在经历和实践中的成长是学校和书本里学不到的。
感谢这几组家庭带着孩子来进行体验和锻炼。大家的言传身教就是教育悄无声息的地方。润物细无声,不用说不用教,孩子一双眼睛什么就都有了。
收获的汗水,收获的喜悦,收获的童年!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