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揭露官逼民反的角度看《水浒传》之奇。
古代的中国是皇帝统率百官主宰一切的国度。谈任何重大问题不能离开官,百姓的命运掌握在官手里。《水浒传》写的就是官府腐败,弄得民不聊生。许多正直善良的人被逼落草为“寇”,这座山、那座山都有人占山为王。这是乱世必有的景象,每到朝代末年,都是如此。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下去,那不过是乱世的写照,一点儿也不稀奇,算什么奇书呢?
《水浒传》之奇在于写了梁山之“盗”。它不同于占山为王,而是有道之“盗”,“替天行道”之“盗”。一般的强盗、土匪、草寇,扰民害民,为人民所痛恨。而梁山之“盗”却要为百姓伸张正义。因此,他们高悬“替天行道”旗号,抗击官军,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倒是那些痛骂梁山泊“强盗”的官,拼命搜刮民脂民膏,人民愤怒地骂他们为“害民贼”。
官们骂梁山好汉为强盗,梁山好汉骂官们为强盗,究竟谁是真强盗呢?《水浒传》提出了一个辨别的标准,即“取非其有官皆盗,损彼盈余盗是公”。按照这个标准,年年在大名府搜刮民财然后抽出十万贯庆贺蔡太师生辰的梁中书,是名为官而实为盗,而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则是名为“盗”实为公。这种新见解引起历来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水浒传》“容与堂本”第五十七回后批曰:“一僧读到此处,见桃花山、二龙山、白虎山都是强盗,叹曰:‘当时强盗直恁地多。’余曰:‘当时在朝廷强盗还多些!’”
《水浒传》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山山有强盗,官衙里、朝廷里也到处有强盗。盗寇遍地,贼官横行,正直善良的人何为生?《水浒传》通过林冲、鲁达、武松等典型,向人们指明一条路,投奔梁山。
可见,《水浒传》不是一般地反映乱世的小说,它是中国第一部揭示官逼民反的道理的长篇小说。